齐鲁伤寒流派
中医学是一个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的医学,因此学术的传承非常重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山东省只有两家,齐鲁伤寒流派是其中之一。
齐鲁伤寒流派学术传承
齐鲁大地人灵地杰,名医辈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有三位代表性人物。第一位是整理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其得以保存流传的晋代医家王叔和。王叔和还有一大贡献,就是撰写了中医学的第一部脉学著作——《脉经》。第二位是金元伤寒注家成无己,代表性著作是《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他是第一位逐条注释《伤寒论》的医家,因此被称为“伤寒第一注家”。第三位是清代名医黄元御,他曾经是乾隆的御医,著述等身,关于《伤寒论》研究有两部书——《伤寒悬解》和《伤寒说意》。这三位属于对齐鲁伤寒流派做出巨大贡献的古代医家。齐鲁伤寒流派基于齐鲁文化的滋养,继承王叔和、成无己、黄元御等齐鲁名家对伤寒研究的学术渊源,辨析历代医家对伤寒研究的学术观点,以“学用一体,精于思辩”为特点,一直传承至今。
齐鲁《伤寒论》学术研究,在当代则以李克绍先生为代表。《伤寒解惑论》是他的开山之作,以此为核心,形成了理论体系完整,学术观点独到、地域特色鲜明的齐鲁伤寒学术流派。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齐鲁伤寒学术流派”,就是以李克绍先生的学术思想作为主要载体。
李克绍
李克绍先生(1910~1996),祖籍是山东省牟平县龙泉乡东汤村,出身于农民家庭。读了四年小学及三年高等小学,最重要的他读了五年的“读经补习班”,主要的课程是四书、五经、左传、古文、古诗等,从而奠定了雄厚的古文化基础。先生在《伤寒论》研究中作出了如此成就,与他从小读经典的古文化底蕴不无关系。李克绍先生19岁担任小学教师,因感伤农村缺医少药、贫病交加的状况,于是一边从教,一边学医。1935年参加烟台市中医考试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从此弃儒从医。1956年进入灵岩寺中医进修班学习,随后调入山东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任教终生。
集中反映先生学术思想的有三部书——《伤寒解惑论》、《李克绍学术经验辑要》、《李克绍医学文集》。《伤寒解惑论》的先生的开山专著。《李克绍学术经验辑要》,是老校长王新陆教授提议并主持为我们学校“八老”各写的一本学术经验辑要。《李克绍医学文集》,是先生之子李树沛主持完成的集大成之作,达百万余字。其中,《伤寒解惑论》影响波及海内外,日本医家齐藤等曾经先后两次到山东来拜师,学习《伤寒论》及跟师临床。先生得到了伤寒学术界乃至中医界的公认和很高的评价,湖南中医研究院叶发正研究员所著的《伤寒学术史》一书,在“现代伤寒名家对伤寒学的贡献”中,是这样评价李克绍先生的:“他的论著享誉海内外,称得起现代的伤寒著名学家。”这个评价先生受之无愧。
齐鲁伤寒流派学术特点
1、独立思考,勤奋治学
李克绍先生开始想学医是要学西医的,因此他买的第一本著作就是日本人编的《西医诊断学》,由汤尔和翻译,汤尔和在《西医诊断学》的序中写到:“吾固知中医之已疾,有时且胜于西医,但此系结果,而非其所以然。图以结果与人争,无以时……。”先生在看了这段话之后一下子改变了观念,他认为医生看病不就是看疗效,看结果吗?所以李老认为汤尔和讲的没道理,于是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李克绍先生沿袭了齐鲁文化中经学研究注重考证的特点,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可谓是博览群书。
2、敢于质疑,绝不迷信
尊重古人又不迷信古人,这是一个辩证关系。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李克绍老师曾讲过一句话,他说“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教材,不要迷信权威,甚至不要迷信张仲景。”李老不是告诉我们要怀疑一切,而是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怀疑的精神,哪怕是对《伤寒论》、对张仲景,也要批判地继承。这个治学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质疑精神。
举例说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提出一个理论:“自7岁始,每加9岁,如16、25、34、43、52、61岁,皆形色不相得者的大忌之年。”李克绍老师曾经写文章提到,《内经》此语没有道理,纯属形而上学。结果文章发表后,有人写文章批判他,说这正是古人的智慧和《内经》的精华所在。真是如此吗?只要用“实践”检验,真理与糟粕立判。李老对《易经》研究颇深,会用《易经》占卦,但是他却说“不要信,没道理”。人虽老派,思维很新,特别是质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最为活跃的。李老在《伤寒解惑论》所提出的众多反传统观点,与他的质疑和批判治学观不无关系。
3、善于思维,注重创新
李克绍老师的《伤寒解惑论》提出了二十余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无一不是其善于思维、注重创新的结果。举五苓散为例:传统的观点认为是膀胱蓄水证,膀胱属太阳,因此又称为太阳腑证,既然是膀胱蓄水,五苓散顺理成章就成为利水剂,甚至是利尿剂,临床上自然主要治疗尿潴留。李老说:错啦!不是水蓄膀胱而是水蓄三焦,三焦属少阳,由此进而否定了传统的太阳腑证的说法。你敢反对传统,全国伤寒界就反对你,李老三焦蓄水的观点当时没有人认可。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李老认为五苓散是调水剂而不是利水剂,一个“调”一个“利”,概念完全不同。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五苓散为什么称“散”?方后注为什么不讲小便利则愈而是“汗出愈”?关键在于,在传统的膀胱、腑证、利尿等陈旧观点的缚束下,临床只有尿潴留和水肿,我们才会想起五苓散。李老曾用五苓散治愈过尿崩症,尿崩症与小便不利的尿潴留正好相反。我曾用五苓散治愈严重的尿床证,小女孩已经十岁,几乎天天尿床,每周达五六次之多,西医各种检查均正常,也服过不少补肾缩尿的中药,无任何效验。刻诊:面色有点白,舌色有点淡,舌苔有点腻,手脚有点凉,诊为阳虚水气代谢失常,用五苓散气化行水,服药十余剂基本治愈。用五苓散治疗尿崩症和遗尿证,开拓了五苓散的辨证论治思维。说明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会对临床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历史看,学术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我们为什么要回头学习一千八百年前的《伤寒论》?从现实看,我们临床最常运用的是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学习六经辨证?俞根初讲“六经钤百病”,六经真的能“钤百病”吗?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李老说“活泼泼的《伤寒论》”,意思是要把《伤寒论》当作一条活蹦乱跳的鱼,用它教会学生打鱼(即“渔”)的本领,所以提倡大家不要用“嘴”来读《伤寒》,一定要用“心”读《伤寒》。
齐鲁伤寒流派已初具规模,前期整理了齐鲁伤寒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出版了一系列的相关学术著作,不但有李克绍老师的系列著作,还有第二代、三代、甚至第四代学生和弟子的著作。另外,齐鲁伤寒流派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已经转化进入课堂,其学术观点被10余种行业的本专科、研究生教材所采用。以辨证思维培养和临证能力提升为要点,全方位继承李克绍老师的辨证用药特点,也创立了系列新方,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临床诊治方案。
本页关键字:齐鲁伤寒流派 齐鲁伤寒 伤寒解惑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平乐郭氏正骨流派 下一篇:从文化视角看中医孟河医派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