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哈氏妇科流派
哈氏妇科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因其早期传承模式以家族为主,故以姓氏命名,称“哈氏妇科”。哈氏妇科历经百年积累与沉淀,薪火相传,至今已传承五代。各代传承人各有所长,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妇科领域形成其独特的学术思想,特色诊疗技术及理法方药,解决妇科疑难杂症,为我国妇女保健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多年来哈氏妇科流派因其疗效显著、简便经济,深受广大患者拥护。哈氏弟子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对中医界具有深远影响。
哈氏妇科名医
哈荔田
哈荔田(1912年——1989年),回族,河北省保定人,中共党员,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教育家、中医妇科学家。历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会会长、天津中医药学会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学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政协常委、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等职务。
哈荔田出身中医世家,父亲哈振冈是当地名医。他自幼随父读书,文思敏捷,读书时常常在僻静无人之处朗朗詠读,在喧闹嘈杂环境之中默默心詠,这种“静中朗朗、闹中默默”的方法足见他读书的刻苦。
1955年2月,哈荔田被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为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他走上领导岗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全市中医药行业进行调查。1955年12月,天津市政府采纳了他和陆观虎、赵寄凡等人的建议,成立了天津市立中医医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沫若先生亲自为医院提写了院名,这是天津乃至全国中医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外,在哈荔田等人的倡导下,天津市政府在各个西医院设立了中医科,广纳天津市名医,从而结束了中医个体坐堂行医的历史。
哈荔田任副局长在抓中医院建设的同时,还着力抓中药制剂的规范。他两次亲自主持修订《天津市中成药规范》,制定统一的配方标准。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天津市中药饮片厂,保证了药材的质量,促进了新药的开展与研究。
1956年,哈荔田担任天津市承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教学委员会负责人并担任第一期班主任,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1957年,天津中医学校成立,1958年,升格为天津中医学院,哈荔田担任首任院长,“文革”后再次成为院长。他聘请和培养中医师资,编写教材讲义,指导课堂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优秀人才,现如今多已成为知名专家、教授,有的成为院士。他还力主恢复中医界师带徒的育人方式,1956年,他在天津率先开办徒弟班,制定“天津市中医带徒工作试行办法”,其功至伟。为更好的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哈荔田于1956年举办了西医学习班,在华北和天津地区培养了大批“西学中”骨干。他在天津建立了南开医院急腹症研究所和天津医院中西医结合骨折研究所两个中西结合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其研究成果享誉世界。
哈荔田晚年,又与邓铁涛等人向中央建议,最终促进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使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哈孝廉
主任医师 教授
哈孝廉为哈氏妇科第四代传人,哈荔田教授之子,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天津哈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学术传承人。
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医、教、研五十余年,曾任解放军二七二医院中医科主任,全军计划生育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中医学会血证学会副主任,长于内科,尤精于妇科,善治妇科疑难杂症,不孕不育症,计划生育并发症,曾获多项成果奖及军地科研成果奖,主编参编著作10部,发表论文30余,200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论著一等奖。
张吉金
主任医师 教授 天津中医药学会名誉理事
专病治疗特长:从医50余年,哈氏医学传人,擅治妇科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妇科炎症、尤其擅长研究妇科疑难杂症,集个人多年经验,研制出治疗功能性子子宫出血,至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等中成药,常年运用于临床,疗效颇佳。
科研、教学及发表论文情况:先后项目有”消症丸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康宫丸预防剖宫产术后无乳症临床研究”、“益肾软坚法治疗治疗子宫内膜腺囊性增生型功血疗效机理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医妇科炎方选》《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中医妇产科学》等,撰写论文40余篇。教学工作多年,培养多名研究生、进修生及历届本科生。
哈氏妇科学术思想
哈氏认为,整体观是妇科辨证的基础,要以相互联系的观点,全面、整体的认识妇女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诊治妇科疾病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地域的不同进行调治;“扶正固本”是知道临床防病治病的重要法则,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辨别虚实真伪,掌握治疗时机,注意用药剂量、煎服方法及饮食起居调摄;强调肾、肝、脾三脏在妇科生理、病理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特别重视补肾、调肝、健脾和胃,并且注意肝脾肾三脏之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告诫不可顾此失彼。
在妇科中认为腹诊对查知冲任气血的盛衰以及经带胎产等方面的生理病理化具有特殊意义。故在妇科诊法中十分重视腹诊,主要包括胸胁部、腹部、腰部的切诊。中医腹诊法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有关腹诊内容的记载就很丰富,张仲景又把腹诊与其它诊法结合起来,使之趋于完整。腹诊对妇科临床更有其特殊意义,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其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二脉皆起子胞中上循少腹。腹诊包括胸胁腹三部,乳房萎瘪平塌者多为先天不足,乳房胀痛,按捏有抵抗感者多为肝气郁结。腹部一下陷者多虚,隆起者多实,腹部松驰下陷多为胎萎不长。腹诊内容相当丰富,应当努力发掘,丰富妇科诊法内容。
提出四法治崩漏的学术思想,认为古有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临床应遵循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是急则治其标的措施,但止血绝非一味固涩,而是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分别采用清、补、温、泄四法治之。同时提出崩漏患者腰骸部多有压痛,压痛点多在督脉腰俞与腰阳关穴之间下三分之一处。血多者则痛重,血少者则酸痛,血比名则无痛,预后也佳,反之则易复定此穴为“关俞穴。”
针对月经病提出了调经五法,一是调经养血先于调气,二是调经肝为先,肝疏经自调。三是调经养血必先扶脾保胃。四是调经养血莫如滋水养火,五是调经当因时,因地取方。
针对痛经在治疗时着眼于不通,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温而通之、清而通之、补而通之、行而通之的四种治法。
其认为妇女以血为本,但血与气相互滋生,息息相关,二者之中,又以气为主导地位,气为血之帅,,因为气血的运行与肝之疏泄功能有关,调气即调肝。而肝气郁滞会影响脾胃生化之源。所以哈氏认为治疗崩漏一病中加入气分药后,一则可以起到推动作用,气帅血行,另则可以醒脾悦胃,生化之源充盈则病体易于康复。总结其学术思想有如下十点:
(1) 强调学有渊源,倡导勤于读书,博彩众长。
(2) 强调“扶正固本”,指导临床防病治病。
(3) 重视妇科整体观的辩证思想。
(4) 强调肝、脾、肾三脏在妇女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意义。
(5) 提出妇科诊法重视腹诊。
(6) 独创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
(7) 提出治疗崩漏补脾益肾是关键。
(8) 活血化瘀法治疗子痫。
(9) 扩大气分药在妇科的应用。
(10) 提出痛经四治以通为顺。
2012年哈氏妇科被评为全国首批十大中医妇科流派之一,2013年1月成立哈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在负责人闫颖、哈虹的主持下,开始对哈荔田、哈孝廉、张吉金等哈氏妇科传人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挖掘。经过传承人及工作室团队的不懈努力2015年成功申请为天津市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0月传承工作室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7年5月,正式被天津市收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页关键字:哈氏妇科 天津哈氏妇科 哈氏妇科流派 哈荔田 哈孝廉 张吉金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河北庞氏眼科流派 下一篇:“简验便廉”永嘉医派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