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

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孙络→络脉→经脉→脏腑。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

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1.循经辨证,判断病位

经脉各自有其特定的循行部位,因此,可以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结合该部位经脉循行的情况,以推断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如腰部疼痛,多与肾有关;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脏的病变。又如:可根据头痛的部位,确定病变所在经脉,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多属少阳经病变;后头部及项部痛,多与太阳经有关;巅顶疼痛,多为足厥阴肝经之疾患。

2.按察腧穴,判断病位

腧穴是经气聚集的地方,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当脏腑病变时,病气常可在特定的腧穴等部位有较集中的反映,或表现为压痛,或呈现为结节状、条索状的反映物,或局部皮肤的色泽、形态、温度等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病理反应,即可推断疾病的部位。如肝病患者,肝俞穴或期门穴多有压痛;胆病患者,在胆俞穴及胆囊穴附近常有压痛;胃肠疾患者,在胃俞穴及足三里穴会有明显的痛觉异常;长期消化不良者,可在脾俞穴发现异常的变化;肺脏疾病患者,常可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因此,在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或原穴的方法,通过对其异常改变的了解,以协助诊断疾病。

  (三)指导临床治疗

1.循经取穴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经络学说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经络的生理功能        下一篇: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 返回中医理论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