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出处】《本经》
【拼音名】Zé Lán
【别名】虎兰、龙枣(《本经》),虎蒲(《别录》),小泽兰(《雷公炮炙论》),地瓜儿苗(《教荒本草》),红梗草(《滇南本草》),风药(《纲目》),奶孩儿(《纲目拾遗》),蛇王草、蛇王菊、捕斗蛇草(《岭南采药录》),接古草(《植物名汇》),地环秧、地溜秧(《河北药材》),甘露秧(《中药材手册》),草泽兰(《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瓜儿苗的茎叶。夏、秋间茎叶茂盛时,割取全草,去净泥沙,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地下根茎横走,稍肥厚,白色。茎直立,方形,有四棱角,中空,表面绿色、紫红色或紫绿色,光滑无毛,仅在节处有毛丛。叶交互对生;披针形,陕披针形至广披针形,长4.5~11厘米,宽8~85毫米,先端长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租锐锯齿,有时两齿之间尚有细锯齿;近革质,上面略有光泽,无毛,下面密被腺点,无毛或脉上疏生白柔毛;叶柄短或几无柄。轮伞花序腋生,花小,多牧;苞片披针形,边缘有毛;萼钟形,长约4毫米,先端5裂,裂片狭披针形,先端长锐尖;花冠白色,钟形,稍露出于花萼,长4.5~5毫米,外面有腺点,上唇直立,下唇3裂,裂片几相等;能育雄蕊2;子房矩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顶端2裂,伸出。小坚果扁平,长约1毫米,暗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茎(地笋)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的低洼地或溪流沿岸的灌木丛及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的全草,长30~40厘米。茎四方形,直径2~5毫米,节明显,表面黄褐色或微带紫色,每侧面有一纵沟。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叶对生,多皱缩,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暗绿色或微带黄色。有的叶腋间簇生小花,成轮状。气无,味淡。以叶多、色绿、不破碎、茎短、质嫩者为佳。
【化学成份】
地瓜儿苗全草含挥发油、葡萄糖甙、鞣质和树脂,还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皂甙、葡萄糖、半乳糖、泽兰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果糖。果实含葡萄糖、半乳糖、泽兰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
毛叶地瓜儿苗也含挥发油和鞣质。
【药理作用】地瓜儿苗全草制剂有强心作用。
【炮制】
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喷水稍润,切段晒干。
【性味】
苦辛,微温。
①《本经》:味苦,微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氏:温。
③《别录》:甘,无毒。
④《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
入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行肝、脾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小肠经。
【功能主治】
活血,行水。治经闭,癥瘕,产后瘀滞腹痛,身面浮肿,跌扑损伤,金疮,痈肿。
①《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②《雷公炮炙论》:能破血,通久积。
③《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④《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⑤《日华子本草》: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癥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⑥《医林纂要》:补肝泻脾,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
⑦《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
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使。
②《得配本草》:血虚枯秘者禁用。
【附方】
①治经候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肉烦痛,日就羸瘦,渐生潮热,其脉微
本页关键字:泽兰 身面浮肿 跌扑损伤 金疮 痈肿 虎兰 龙枣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