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香橼花
【出处】野香橼花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曰:野香橼花,一名小毛毛花,生云南五华山麓,树高近寻,长叶如夹竹桃叶,绿润柔腻,映日有光。春开四尖瓣白花,间以绿蒂,径不逾半寸。长蕊茸茸,密似马缨,上缀褐点,花瘦蕊繁,随风纷靡,颇有姿度,亦具清香。惟玉缕冰丝,离枝易瘁,不堪摧折,难供嗅玩耳。并附简图。据图文分析,所述确属白花菜科植物野香橼花无疑。
【拼音名】Yě Xiānɡ Yuán Huā
【别名】小毛毛花、青刺尖、刺珠、猫胡子花、叶上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白花菜科植物野香橼花的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paris bodinieri Lev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野香橼花 灌木或小乔木,高5-10m,胸径5-20(-30)cm。新生枝密被淡褐色或灰色极细不规则星状毛,后变无毛,最后还能在叶腋附近见有残存被毛;刺长达5mm,强壮,外弯。叶柄粗壮,长5-7mm;叶片卵形或披针形,幼时膜质被毛,长成时革质无毛,长4-13(-18)cm,宽2-4.5(-6.5)cm,基部圆形或急尖,从不下延,顶端短渐尖或渐尖,中脉宽阔,表面微凸至微凹,背面凸起,侧脉(5-)7-8(-10)对,网状脉幼时不明显,长成时明显。花蕾球形,直径5-6mm;花(1-)2-6(-7)朵排成一列,腋上生;花梗自下至上长5-12(-15)mm,被毛与枝相同;萼片4,偶见5,长5-7mm,近轴萼片舟形,背面近基部向外作龙骨状突起,向内凹入成浅囊状,羹底花后期呈鲜红色,萼片边缘特别是顶部被绒毛;花瓣白色,长10-11mm,被绒毛,上面2个狭倒卵形,相邻一侧中部以下彼此贴合,基部向外反折,包着花盘,正面中央有一纵向细缝,缝线附近初呈鲜黄色,后转紫红色,下面2个稍长而略狭分离;花盘小,先端微凹入成2浅裂,干后黑色坚硬;雄蕊(18-)20-37;药室正面有先呈紫红后转蓝色线条;雌蕊柄长1.5-2.5cm,无毛,果时不显着增粗;子房卵球形,1.5mm×lmm,1室,胎座2,胚珠数个。果球形,直径7-12mm,成熟时黑色;种子1至数颗,直径5-6mm。花期3-4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石灰岩山坡灌丛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活络。主治咽喉疼痛;扁桃体炎;牙痛;痈疖疮毒;毒蛇咬伤;痔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本页关键字:野香橼花 青刺尖 刺珠 猫胡子花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