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
【出处】《本经》
【拼音名】Yánɡ Tí
【别名】东方宿、连虫陆、鬼目(《本经》),败毒菜根(《永类钤方》),羊蹄大黄(《庚辛玉册》),土大黄(《滇南本草》),牛舌根(《镇江府志》),牛舌大黄(《植物名实图考》),鸡脚大黄(《中医药实验研究》)。
【来源】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8~9月采取。
【原形态】
①羊蹄,又名:蘧(《诗经》),恶菜(《毛诗传,),荲(《广雅》),牛颓(陆玑《诗疏》),蓄(《别录》),秃菜(陶弘景),猪耳朵(《救荒本草》),秃叶、天王叶(《滇南本草图说》),败毒菜、牛舌菜、水黄芹(《纲目》),牛舌片、野萝卜、野莙荙、大头黄、羊耳朵、癣草。
多年生草本,根粗大黄色。茎直立,高1米许。根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0~25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钝,基部圆或带楔形,边缘呈波状;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总状花序顶生,每节花簇略下垂;花被6,淡绿色,外轮3片展开,内轮3片成果被;果被广卵形,有明显的网纹,背面各具一卵形疣状突起,其表有细网纹,边缘具不整齐的微齿;雄蕊6,成3对;子房具棱,1室,1胚珠,花柱3,柱头细裂。瘦果三角形,先端尖,角棱锐利,长约2毫米,褐色,光亮。有3片增大的果被包覆。花期4月。果熟期5月。
生于山野、略旁或湿地。分布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各地。
②尼泊尔羊蹄,又名:牛儿黄草、尼泊尔酸模、牛儿大黄。
多年生草本,根粗大。茎圆形,有浅棱,高0.7~1.5米,直立。单叶五生,叶柄细;茎生叶长椭圆形、卵状长椭圆形至三角状卵形,长20~40厘米,宽3~5厘米,或更大,先端短尖,基部心脏形或圆形,边缘具不整齐之波状起伏,上部偶有杂于花序中的少数叶。总状花序,花簇之间有距离,花梗中部有明显的关节;花被6,内轮3枚扩大为果被,卵圆形,网脉突出而明显,中央有长椭圆形的疣状突起,边缘有针状齿,每侧约10枚,齿端成钩状;雄蕊6;子房三棱形,花柱3,柱头流苏状。瘦果三角形,有光泽。花期5月。
喜生于低山温暖地区的路旁及沟边。分布我国中部及西南部。
以上两种植物的叶(羊蹄叶)、果实(羊蹄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份】
羊蹄根含大黄根酸、大黄素、呢坡定基-3-甲基萘)。
本植物还含一种降血糖成分(熔点103~104℃)。
【药理作用】
羊蹄根酊剂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将根(品种未鉴定)煎剂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在试管内直接接触后注入鸡胚,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尿囊液蛋白质可大大降低这一作用。羊蹄根(品种未鉴定)煎剂浓缩后酒精提取物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相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都有抑制作用(试管中美蓝脱色法),对前两者白细胞的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瓦氏呼吸器测定法)。羊蹄含草酸,大剂量应用时有毒。大黄隶的药理作用参见大黄条。
同属植物团酸模的醇提水溶液对动物有持久的、中枢性的降低血压的作用。与大黄相似,小剂量有收敛,大量有轻泻作用.并能反射性的利胆,亦有某些止血作用。
【性味】
苦,寒,有小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唐本草》:味辛苦,有小毒。
④《本草衍义补遗》:甘。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少阴经。
【功能主治】
清热,通便,利水,止血,杀虫。治大便燥结,淋浊,黄疸,吐血,肠风,功能性子宫出血,秃疮,疥癣,痈肿,跌打损伤。
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通便。用于皮肤病、疥癣、各种出血、肝炎及各种炎症。
①《本经》:主头秃疥瘙,除热,女子阴蚀。
②《别录》:主浸淫疽痔,杀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癣,杀一切虫肿毒,醋摩贴。
④《滇南本草图说》:晒干为末,敷马刀,石痈,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