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Q --> 铅

铅用于镇逆,坠痰,杀虫,解毒。治痰气塑逆,上盛下虚,气短喘急,噎膈反胃,瘿瘤,瘰疬,疔毒,恶疮。

【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Qiān

【别名】黑铅(《范子计然》),青金(《说文》),乌锡(孟诜《必效方》,黑锡(《本草拾遗》),铅精、水锡、素金、黑金(《石药尔雅》),水中金(《纲目》),青铅(《要药分剂》)。

【来源】为一种灰白色的金属,主要由方铅矿的矿石中炼出。

【原形态】方铅矿:等轴晶系。晶体形状常为立方体或八面体。在自然界常见的多为粒状集合体。颜色铅灰色。条痕淡黑灰色。金属光泽。不透明。立方体解理完全。断口呈平坦之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3。比重7.4~7.6。性脆。产于热液矿床中,常与闪锌矿共生。

【生境分布】产湖南、四川、云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及东北等地。

【性状】为灰白色的金属物。切面有光泽,露置空气中则生氧化物的薄膜。质柔软,可以爪划伤,划于纸上则现黑色条痕,具展性,延性较小。比重11.34。熔点327.5℃。易熔融,火焰现淡蓝色。易熔于硝酸,在稀盐酸及硫酸中几不溶解。

【化学成份】

主要为金属铅,优良品中铅可达99%;因矿石的质量、治炼与精制方法之不同,常夹杂其他金属,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银,其次是金。

在大气中,因与氧气、水汽、二氧化碳接触,铅表面上常生氧化铅、碱式碳酸铅等的薄层,而失去其金属光泽。

【药理作用】铅在治疗上很少应用,但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慢性铅中毒系重要职业病之一。铅的吸收甚缓,主要经消化道及呼吸道吸收。吸收后绝大部分沉积于骨中。沉积骨中的铅盐并不危害身体,中毒的深浅主要决定于血液及组织中的含铅量,血中铅含量如超过0.05~0.1毫克%,即产生中毒症状。钙与铅的代谢有平行关系,凡能影响体内钙代谢的因素也能影响铅的代谢。铅主要由肠与肾排泄,肠排泄量一般较肾多。尿中铅量超过0.05~0.08毫克/升时,应考虑有铅中毒可能。慢性中毒症状极为多样化,特征也多,主要有:肠胃道的紊乱如食欲不振、便秘(有时为腹泻)、由于小肠痉挛而发生铅绞痛,齿龈及颊粘膜上由于硫化铅的沉着而形成的灰蓝色沿线等。神经系统受侵犯而发生头痛、头晕、疲乏、烦躁易怒、失眠,晚期可发展为铅脑病,引起幻觉、谵妄、惊厥等;外周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出现铅毒性瘫痪。中毒早期,血液中出现大量含嗜碱性物质的幼稚红细胞,如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染色红细胞等,一般认为这是骨髓中血细胞生长障碍的表现,晚期可抑制骨髓及破坏红细胞而产生贫血。治疗的特效药为整合剂依地酸钙钠,或青霉胺。二巯基丙醇疗效常不可靠。

【炮制】《纲目》:凡用,以铁铫镕化泻瓦上,滤去渣脚,如此数次收用。

【性味】

甘,寒,有毒。

①《本草拾遗》:寒,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甘,无毒。

③《医学入门》:甘,毒。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厥阴经。

②《本草通玄》:入肾。

【功能主治】

镇逆,坠痰,杀虫,解毒。治痰气塑逆,上盛下虚,气短喘急,噎膈反胃,瘿瘤,瘰疬,疔毒,恶疮。

①《本草拾遗》:主瘿瘤。错为末,和青木香敷风疮肿恶毒。

②《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治伤寒毒气,反胃,呕哕,蛇、蜴所咬,灸熨之。

③《纲目》:消瘰疬痈肿,明目,固牙,乌须发,杀虫,坠痰。治噎膈,消渴,风痫。

④《医林纂要》:作铅丸,两手时摩弄之,可去鹅掌风。

⑤《要药分剂》:平肝。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煅透研末入丸、散。外用:煅末调敷。

【注意】

不可久服。中气虚寒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阳火不足,饮食不化,下部阴湿诸证,法咸忌之。

②《本经逢原》:如煅不透,服之令人头痛,以阴降太速,阳火无依故也。

【附方】

①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头痛目眩,奔豚气上冲,胸腹连两胁膨胀刺

|<< << < 1 2 > >> >>|

本页关键字:  上盛下虚  气短喘急  噎膈反胃  瘿瘤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脐带        下一篇:

>> 返回中药词典Q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