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药子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1.《开宝本草》:黄药根,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生岭南。
2.《本草图经》:黄药根,峡州郡及明、越、秦、陇州山中亦有之,以忠、万州者为胜。十月采根。开州兴元府又产一种苦药子,大抵与黄药相类,主五藏邪气,治肺压热,除烦躁,亦入马药用,春采根曝干。又有药实根: 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人,《神农本草经》误载根字,疑即黄药之实。然云生叶似否,花红白色,子肉
【拼音名】Huánɡ Yào Zǐ
【英文名】Airpotato Yam Rhizome
【别名】黄药、黄药根、苦药子、山慈姑、金线吊虾蟆、红药子、黄独根、苦卡拉、蓑衣包、黄狗子、猴姜七、毛卵砣、金线吊葫芦、金线吊蛋、黄金山药、薯瓜乳藤、铁秤砣、狗嗽、土芋
【来源】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bulbifera L.
采收和储藏:黄药子栽种2-3年后在冬季采挖,把块茎径粗在30cm以上的加工作药,其余的可继续栽培1年。洗去泥土,剪去须根后,横切成厚1cm的片,晒或炕干,或鲜用。
【原形态】黄独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至长圆形,近于土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左旋,无毛。单叶互生;叶柄较叶片稍短;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5-16(-26)cm,宽2-14(-26)cm,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直径1-3cm,外有圆形斑点。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基部花序延长排列成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cm,退化雄蕊6,长仅为花被片的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cm,宽0.5-1.5cm,两端圆形,成熟时淡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的顶端,种翅栗褐色,向种子上方延伸,呈长圆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洒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蔽。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零余子繁殖。在冬季把落在地上的零余子拣回,放在木箱或竹篓里,贮藏室内过冬。于3-4月栽种。 田间管理 苗高约30cm时,浅薅除草,重施人畜粪水,同时把茎藤理附在攀援物上。
【性状】性状鉴别 多为横切厚片,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7cm,厚0.5-1.5cm。表面棕黑色,皱缩,有众多白色、点状突起的须根痕,或有弯曲残留的细根,栓皮易剥落;切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平坦或凹凸不平。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并散有橙黄色麻点。气微,味苦。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壁微木化,内侧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近外方的基本组织有分泌道。维管束外韧型,散在。粘液细胞多数,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①石细胞长棱形而两端钝圆,或不规则椭圆形、卵状三角形,孔沟密集。②淀粉粒长圆形、卵形、贝壳形或不规则条形,短径5-12μm,长径15-21μm,脐点点状。③粘液细胞类圆形,短径95-160μm,长径150-300μm,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117μm。④分泌道含树脂状物。
【化学成份】含黄药子素(diosbulbin)A-H,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8-epidiosbulbin E acetate)。薯蓣皂甙元(diosgenin),D-山梨糖醇(D-sorbitol),2,4,6,7-四羟基-9-10-二氢菲(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 phena
本页关键字:黄药子 瘿瘤 喉痹 痈肿疮毒 毒蛇咬伤 黄药 黄药根 苦药子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