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推古验今 集解本草

推古验今 集解本草

《本草纲目》“集解”项内容涉及历代本草著作对于药物产地、生长季节、采收,形状色味,以及功用等阐释,亦包括李时珍切合临床实践的体会与验证所得,形成了集解的丰富内涵。

《本草纲目》“集解”项,作为该书药物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写遵循《本草纲目》凡例所云:“以集解,解其出产、形状、采取。”内容涉及历代本草著作对于药物产地、生长季节、采收,形状色味,以及功用等阐释,亦包括李时珍切合临床实践的体会与验证所得,形成了集解的丰富内涵。

承前启后,补诸不足

集解项依次列出历代医药家关于该药的相关论述,既传承前人之宝贵经验,又结合李时珍所处时代的药物应用,以及李时珍本人的实践体会进行介绍,承前启后补充前人认识之不足。

不同产地的大黄药性不同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大黄记载:“【集解】别录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卷生黄赤,其叶四四相当,茎高三尺许。三月花黄,五月实黑,八月采根。根有黄汁,切片阴干。弘景曰: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恭曰:叶、子、茎并似羊蹄,但茎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叶粗长而浓。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其性湿润而易蛀坏,火干乃佳。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以绳穿晾干。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皆佳。幽并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陶言蜀地不及陇西,误矣。藏器曰:凡用当分别之。若取和浓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者,当取河西锦纹者。颂曰: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其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采根,去黑皮,切作横片,火干。蜀大黄乃作竖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二者功用相等。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时珍曰:宋祁益州方物图,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茎大叶,根巨若碗,药市以大者为枕,紫地锦纹也。今人以庄浪出者为最,庄浪,即古泾原陇西地,与别录相合。”

在此,援引《名医别录》《吴普本草》,以及陶弘景、苏敬、陈藏器、苏颂等言,对大黄进行集解。其解析内容主要涉及七方面。一是大黄的产地,如河西、陇西、蜀郡、益州、凉州等;二是大黄的采收季节二月、八月;三是大黄的药用部位为其根;四是大黄的炮制,如火烘烤干或阴干方法,以及大黄的储存;五是大黄的色味与其峻猛的药力功效;六是说明不同产地的大黄其药性作用有所不同;如引陈藏起器言,说明“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者,当取河西锦纹者”,并涉及大黄的鉴别;七是李时珍依据宋祁《益州方物图》列举大黄具有紫地锦纹,及以出产于古代之泾原陇西的为佳品,此说与《名医别录》相吻合。此外,还陈述了大黄的花、茎、叶等相关情况,并将大黄与其功效相似的土大黄进行了比较。相关记载与阐释,对于大黄的产地、采收、药用部位、作用、鉴别,以及与土大黄的区别等认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黄连的使用随时代而不同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黄连记载:“【集解】别录曰: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月、八月采根。弘景曰:巫阳在建平。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裹挼去毛,令如连珠。保升曰:苗似茶,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凌冬不凋,花黄色。江左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颂曰: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施、黔者次之,东阳、歙州、处州者又次之。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色亦黄。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恭曰: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澧州者更胜。时珍曰:黄连,汉末李当之本草,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时以澧州者为胜。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

在此援引《名医别录》,以及陶弘景、韩保升、苏颂、苏敬之论,首先介绍黄连的产地,如巫阳(今湖北与四川相邻地带)、秦地及杭州、柳州等地。其次说明黄连的采摘季节与药用部位,即二月、八月采根。再者,描述黄连的叶似甘菊,其四月开花色黄,六月结实形状似芹子,颜色亦黄,其树苗像似茶树,但凌冬不凋。继而,叙述黄连药材的使用随时代而有变化,如汉末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而唐时则以澧州产者为好。当今虽然吴、蜀皆产黄连,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最后,概言黄连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根粗无毛有珠,犹如鹰鸡爪形而坚实,颜色深黄;另一种则是无珠多毛而中虚,其黄色稍淡一些。二者各有所宜。内容涉及黄连的产地及产地药物品质的变化,以及药用部位、两类黄连的鉴别要点。

三七为《本草纲目》新增药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三七记载:“【集解】时珍曰: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或云:试法,以末糁猪血中,血化为水者乃真。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浓,有岐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花干则吐絮如苦荬絮。根叶味甘,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寄奴之属,甚易繁衍。”

三七属于《本草纲目》新增药。李时珍的描述简明扼要。其一,三七生长于广西南丹各州峒的深山中。其二,收采其根阳光下晒干,呈现黄黑色。根块结聚,其形状略似白及;长得如同老干地黄,有节。其三,其味微甜而苦,很像人参之味。有人说测试之法,以面掺和在猪血中,血化为水者乃是真三七。继而介绍,近来传说一种草,春天生苗,夏季苗高三四尺。叶子似菊艾,厚而苍劲有力,有突出的尖锐部分。茎上有红色的棱。夏秋开黄花,花蕊如金丝,其状盘纽可爱,而气味不香。花干则吐絮犹如苦荬絮,其根叶味甜,治疗金疮折伤出血,以及上吐衄及下部出血病其效甚好。说是三七,但是根大如牛蒡根,与南中来的不是一类,可能是刘寄奴之属,很容易繁衍生长。

实地考察,补偏救弊

李时珍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尊古而不泥古,这样的精神在集解项中有充分体现。

谷精草非二三月采集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谷精草记载:“【集解】颂曰:处处有之。春生于谷田中,叶茎俱青,根花并白色。二月、三月采花用,花白小圆似星。可马令肥根微赤,出秦陇间。时珍曰: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细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点如乱星。九月采花,阴干。云二、三月采者,误也。”

关于谷精草,引苏颂之言,谷精草各地都有,处处可以见到。其春季生于谷田之中,其叶与茎全是青色,其根、花都是白色。二三月采其花以备用。其花是白色的小圆花看起来像是星星。可以喂马,令马肥壮。有出产于秦岭、陇山间者,其根颜色微红。李时珍阐释,首先指出谷精草的生长习性,然后根据实际采集情况,指出了苏颂之说的错误。李时珍继而解释,此草生长与收谷后之荒田中,东西南北大多数地区有生长。一棵谷精草可以丛生数茎,其叶似嫩谷之苗叶。抽出细茎,高约四、五寸。其茎头有小白花,看起来星星点点如同散乱的星星。收集是九月采花,阴干。并指出苏颂说二、三月采集,是错误的。

菝葜、萆薢狗脊曾混淆使用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狗脊记载:“别录曰:狗脊,生常山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普曰:狗脊如萆薢,茎节如竹有刺,叶圆赤,根黄白,亦如竹根,毛有刺。岐伯经云:茎无节,叶端圆青赤,皮白有赤脉。弘景曰:今山野处处有之,与菝葜相似而小异。其茎叶小肥,其节疏,其茎大直,上有刺,叶圆有赤脉,根凸凹山尨嵷如羊角强细者是。颂曰:今太行山、淄、温、眉州亦有之。苗尖细碎青色,高一尺以来,无花。其茎叶似贯众而细。其根黑色,长三四寸,多歧,似狗之脊骨,大有两指许。其肉青绿色。春秋采根,暴干。今方亦有用金毛者。陶氏所说乃有刺萆薢,非狗脊也,今江左俗犹用之。敩曰:凡使狗脊,勿用透山藤根,形状一般,只是入顶苦,不可饵也。时珍曰:狗脊有二种:一种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种有金黄毛,如狗形,皆可入药。其茎细而叶花两两对生,正似大叶蕨,比贯众叶有齿,面背皆光。其根大如拇指,有硬黑须簇之。吴普、陶弘景所说根苗,皆是菝葜;苏恭、苏颂所说,即真狗脊也。按张揖广雅云:菝葜,狗脊也。张华博物志云:菝葜,与萆薢相乱,一名狗脊。观此则昔人以菝葜为狗脊,相承之误久矣。然菝葜、萆薢、狗脊三者,形状虽殊,而功用亦不甚相远。”

介绍狗脊的产地、采取时间,以及炮制、形状与颜色,尤其是狗脊与萆薢、菝葜的区别等问题,首先援引《名医别录》《吴普本草》,以及陶弘景、苏颂、雷敩等言。其后,李时珍介绍,狗脊有两种:一种根是黑色的,就像狗脊骨;另一种有金黄的毛,就像狗形,皆可入药。狗脊的茎细,而叶子两两对生,恰似大叶蕨,对比贯众叶,狗脊是有齿的,其前面与后背皆光。其根部大如拇指,有硬黑的须簇簇拥着。继而李时珍明确指出,吴普、陶弘景所说的根苗,皆是菝葜;苏恭、苏颂所说,则是真狗脊。按张揖《广雅》曰:菝葜就是狗脊。张华《博物志》云说:菝葜与萆薢相互混乱分不清,又叫狗脊。指出观察前人的相关记录,可以看出,古人以菝葜当作狗脊,此乃相承之错误已很久。但是菝葜、萆薢、狗脊三种药物,其形状各不同,而功用也不相同。

延胡索的集解随时代变化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延胡索记载:“【集解】藏器曰:延胡索生于奚,从安东道来,根如半夏,色黄。时珍曰:奚乃东北夷也。今二茅山西上龙洞种之。每年寒露后栽,立春后生苗,叶如竹叶样,三月长三寸高,根丛生如芋卵样,立夏掘起。”

延胡索虽然自唐代开始收入本草的药物品种,因其具有明确的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效, 很快就成为临床常用的品种之一。但从唐代至明代,延胡索的入药正品既有延续又有变迁。如唐宋之际,延胡索是以产于东北的野生品种齿瓣延胡索为主, 而到了明代则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李时珍对于延胡索的集解与时俱进,反映了其变迁,对此作了相应补正。如其援引陈藏器之言,表明延胡索生长于奚地,从安东运过来。延胡索的根如半夏,颜色为色黄。继之,李时珍注曰,奚地乃是指东北。转而介绍,当今的二茅山西上龙洞有一种延胡索。每年的寒露后栽种,立春后生苗,其叶如同竹叶,三月份长至三寸高,其根聚集在一起生长,如同芋卵,立夏之时可以挖掘。李时珍的介绍,说明延胡索药物来源的变化,即此时的延胡索正品,已转变为当时主产于渐江东阳等地的栽培延胡索。

本页关键字:本草纲目  集解  大黄药性  黄连  三七  谷精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柴胡汤君药是柴胡、黄芩、党参        下一篇:厚朴麻黄汤治疗肺心病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