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G --> 高良姜

高良姜

高良姜用于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1. 陶弘景:高良姜,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

2.《唐本草》:高良姜,生岭南者形大虚软;生江左者细紧,味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相与呼细者为杜若,大者为高良姜,此非也。

3.《本草图经》:高良姜,今岭南诸州及黔、蜀皆有之,内郡虽有而不堪入药。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二月、三月采根,暴干。

【拼音名】Gāo Liánɡ Jiānɡ

【英文名】Lesser Galangal Rhizome

【别名】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良姜

【来源】

药材基源:为盖子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采收和储藏:夏末秋初,挖起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高良姜,多年生草本,高30-110cm。根茎圆柱状形,横生,棕红色,直径1-1.5cm,具节,节上有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无柄或近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渐窄,全缘,两面无毛;叶鞘开放,抱茎,具膜质边缘;吉舌膜质,长2-3cm,不开裂。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5cm,花序轴被绒毛;花萼筒状,管长8-14mm,先端不规则3浅圆裂;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cm,花冠裂片3,长圆形,唇瓣卵形,白色而有红色条纹,长约2cm;侧生退化雄蕊锥状;发育雄蕊1,长约1.6cm,生于花冠管喉部上方;子房3室,密被绒毛,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柱头2唇状。蒴果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2c m,被绒毛,熟时橙红色。种子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坡灌丛或疏林中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润气候。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3-4月,从母株旁挖取带嫩芽的根茎,每株带4-5个芽,按行株距2m×1m开穴,穴宽20-25cm,深15-20cm,进行移栽,栽后填土,压紧,浇水。

田间管理,每年中耕除草2-3次,追施人畜粪水2-3次。

【性状】

性状鉴别,根茎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4-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及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面有圆形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内皮层环较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气香,味辛辣。

以分枝少、色红棕、香气浓、味辣得为佳。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切向延长,外壁增厚。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较中柱维管束大;内皮层明显。中柱散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内皮层处维管束较小而密,几连成环状;维管束鞘纤维成环,壁厚,非木化和微木化。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特征:紫棕色。①淀粉粒单粒棒槌形、肾形、长椭圆形、菱角形或长卵形,长24-44(-93)μm,直径8-27μm,脐点点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偏于一端或位于中部,层纹不明显或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偶见半复粒。②分泌细胞破碎,完整者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48μm,壁稍厚,有纹孔,胞腔含橙红色或棕红色树脂状物。③薄壁细胞壁稍厚,有类圆形纹孔;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④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8-56μm。此外,有纤维及多角形鳞叶表皮细胞。有时可见根的内皮层细胞,常单个散在,狭长形,末端平截或稍尖突,长120-200μm,直径22-27μm,壁三边甚厚,一边薄,也有四面均匀增厚,非木化,也沟明显。

【化学成份】根茎含多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姜黄素(curcumin),二氢姜黄素(dihydrocurcumin),六氢姜黄素(hex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高良姜  脘腹冷痛  呕吐  噫气  高凉姜  良姜  蛮姜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高良姜        下一篇:高良姜

>> 返回中药词典G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