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姜
【出处】《广西中药志》
【拼音名】Dà Liánɡ Jiānɡ
【别名】山姜、良姜(《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根茎。2~3月采挖根茎,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大高良姜,又名:红豆蔻花(《桂海虞衡志》)。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状茎粗壮,淡棕红色。叶几无柄;叶片狭长椭圆形,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叶缘厚膜质具纤毛,下面被疏毛或无毛,叶舌不明显或呈短三角状卵形。顶生疏松圆锥花序,长约30厘米;总苞片线形,长约18厘米,宽约2厘米,外面被短柔毛;小花梗直立,被短柔毛;小苞片狭长圆形,长7~20毫米;花萼筒状,长4~8毫米,3裂;花冠筒状,长约1厘米,裂片3,线状长圆形,长约2厘米,先端兜状;唇瓣匙形,长约2.2厘米,内曲;边缘具缺刻,白色,具浅粉红色纵条纹;侧生退化雄蕊1枚,针状,花药的药隔顶端具尾状附属物,花丝纤细扁形,长约1.5厘米;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柱头略膨大,先端下陷,具缘毛。肉质蒴果,矩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9毫米,花萼宿存,熟时红色。种子1~5枚,芳香。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溪旁及灌丛中。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产广西。
【性状】干燥根茎呈圆柱状,多分枝,长8~12厘米,径2~3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暗紫色,具纵皱,有波浪形的淡黄色叶痕,形成环节,节间长3~6毫米,根茎下侧有须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皮部占2/3,内皮层明显,维管束星点可见。木部常与皮部分离,色较深。气芳香,味辛辣。
【性味】《广西中草药》: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广西中药志》:温胃,散寒,止痛。治心胃气痛,胃寒冷及伤食吐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备注】本植物的果实(红豆蔻)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辞典》
本页关键字:大良姜 山姜 良姜 胃寒冷 伤食吐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过敏性鼻炎病因有不同,儿童家庭护理需慎重
- 三七养生需辩证 真伪三七要认清
- 枸杞保健效果好 三大不宜要记牢
- 补血圣药话阿胶 男女可服忌盲目
- 女性7大时期的保健方法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