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词典 --> 中药词典C --> 樗白皮

樗白皮

樗白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蛔虫。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Chū Bái Pí

【别名】樗皮(《日华子本草》),椿皮(《滇南本草》),苦椿皮(《陕西中药志》)。

【来源】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春季采收,挖取树根,刮去外面粗皮,以木棒轻轻捶之,使皮部与木部松离,然后剥取内皮,仰面晒干;或剥取干皮。

【原形态】

臭椿(《群芳谱》),又名:臭楮(《食疗本草》),山椿、虎目(《本草拾遗》),虎眼树(《四声本草》),鬼目(《本草图经》),大眼桐(《纲目》),樗树、白椿。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平滑有直纹;新枝赤褐色,初有细毛,后稍脱落。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5~60厘米;小叶13~25,有短柄,披针状卵形,长7~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斜截形稍圆,近基部外具2大锯齿,齿背面有油腺1枚,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破裂后有奇臭。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花小,绿色,杂性,萼短5裂,花瓣5:雄花有雄蕊10,不具退化雌蕊;两性花及雌花雄蕊较短;子房由5心皮组成,花柱联合,柱头5裂。翅果长椭圆形,淡黄绿色。花期4~5月。果热期8~9月。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

①樗根白皮(《近效方》),又名:樗根皮(《本草拾遗》)。

干燥根皮,形状不规则,多呈扁平的块片状,或稍向内卷而成瓦片状或卷筒状,其大小、长短、厚薄均相差很大,长3~10厘米或更长,宽1~5厘米,厚5~10毫米。外表面黄棕色或稍浅,粗糙,皮孔明显,纵向延长,突起而微反卷,有时外面栓皮剩落,而露出黄白色皮层;内表面淡黄色至淡棕黄色,较平坦,密布排列较整齐的点状突起或点线状纵突起,有时破裂成小孔状。质坚脆,折断面不平坦,外侧现颗粒状,内侧微显纤维性,棕黄色。具油腥臭气,折断后较强烈,味甚苦而持久。

②樗木皮(《本草拾遗》)

干燥的干皮,较根皮厚而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等,厚约1.5~2厘米。外皮暗灰色至灰黑色,极粗糙不平,有裂纹,有时刮去栓皮,露出淡棕黄色皮层。其它与根皮相同。根皮及干皮均以内厚、块大、黄白色、不带外皮者佳,一般习用根皮。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化学成份】根皮含苦楝素、鞣质、赭朴吩等。树皮含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素等。种子含油约35%及2,6-二甲氧基醌、臭椿苦酮、臭椿内酯、查杷任酮、苦木素等。叶含异懈皮甙、维生素C等。

【炮制】樗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炒樗白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樗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樗皮100斤,用麸皮10斤)

【性味】

苦涩,寒。

①《本草拾遗》:味苦,有小毒。

②《本草衍义补遗》:性凉。

③《本草从新》:苦,寒,涩。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三经。

②《要药分剂》:入胃、大肠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蛔虫。

①《药性论》: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住。

②《食疗本草》:主疳痢,杀蛔虫。

③《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匿,主下血。

④《日华子本草》:止泻及肠风,能缩小便。

⑤《本草衍义补遗》:能涩血。

朱震亨: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精滑梦遗,燥下湿,去肺胃陈积之痰。

⑦《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行气分湿热。

⑧《本草再新》:去肺胃之痰火。

⑨《现代实用中药》:内服治妇人子宫出血及产后出血、子宫炎、肠炎、赤痢、肠出血、膀胱及尿道炎症、淋病等,有消炎、制泌、止血之功;又治神经痛及肝脏、脾脏等之疾患。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樗白皮  樗皮  臭椿皮  苦椿皮  带下  遗精  白浊  蛔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撑篙竹        下一篇:樗白皮

>> 返回中药词典C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