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落回
②治指疔:㈠博落回根皮、倒地拱根等分。加食盐少许,同浓茶汁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㈡号桐树(连梗带叶)一把,水煎熏洗约十五分钟,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日二至三次。早期发炎者,如此反复熏洗,外贴三至六次愈。如已化脓,则须切开排脓,不适宜本药。(《江西医药》(7):371,1966)
③治臁疮:博落回全草,烧存性,研极细末,撒于疮口内,或用麻油凋搽,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下肢溃疡:㈠博落回煎水洗;另用叶二张,中夹白糖,放锅内蒸几分钟,取出贴患部,每日换一次。㈡博落回(鲜根)两斤,煎浓汁,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外用纱布包扎。
⑤治中耳炎:博落回同白酒研末,澄清后用灯芯洒滴耳内。
⑥治黄癣(癞痢):先剃发,再用博落回二两,明矾一两,煎水洗,每日一次,共七天。
⑦治水、火烫伤:博落回根研末,棉花子油调搽。(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蜈蚣、黄蜂咬伤:取新鲜博落回茎,折断,有黄色汁液流出,以汁搽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各种炎症
用博落回注射液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每日2~4次;小儿每次0.5~1.5毫升,每日2次。曾用于大叶性肺炎、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上感高热、支气管肺炎、耳下腺炎、急性阑尾炎、深部脓肿、胆道蛔虫症、胆囊炎、外伤、下腿溃疡、脉管炎,不全性肠梗阻、产褥热、各种中小手术后等患者共300余例,90%以上均有预防或控制感染作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博落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绿色链球菌等高度敏感;对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类大肠杆菌等中度敏感;对绿脓杆菌则不敏感。
②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将鲜嫩号筒杆(博落回)茎叶切碎,加水熬成每毫升含生药25克的浸膏。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严重者用50%号筒杆溶液)300~500毫升冲洗阴道,后用棉签蘸药反复涂擦阴道壁2~3次,或留置含药的阴道棉栓。每天上药1~2次,7~1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连续3天,取标本镜检,以观察疗效。治疗时机,以月经期结束后为佳。一般3个疗程可以根治。共治疗132人,经一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全部转阴。据显微镜观察,在载有滴虫的玻片上滴入号筒杆浸膏后,滴虫即立刻全部死亡;而滴入卡巴胂、灭滴灵等2小时后,滴虫仍在活动。由此证明,号筒杆浸膏是一种灭滴虫作用较强的药物。
【摘录】《*辞典》
博落回 《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博落回,生江南山谷。茎叶如萆麻,茎中空,吹作声如博落回。折之有黄汁,药人立死,不可入口也。
【拼音名】 Bó Luò Huí
【英文名】 Pink Plumepoppy Herb, Pink Plumepoppy
【别名】落回、号筒草、勃勒回、号筒杆、滚地龙、山号简、山麻骨、猢狲竹、空洞草、角罗吹、号角斗竹、亚麻筒、三钱三、号桐树、翻牛白、狮子爪、通大海、泡通珠、边天蒿、通天大黄、土霸王、喇叭简、吹火简、蛇罗麻、野麻秆、哈哈简、菠萝简。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和小果博落回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cleaya cordata (Willd.) R.Br.[Bocconia cordata Willd.]2.Macleya microcarpa (Maxim.)Fedde[Bocconia microcarpa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根茎与茎叶分开,晒干。放干澡处保存。鲜用随时可采。
【原形态】
1.博落回 多年生大型草本,基部灌木状,高1-4m。具乳黄色浆计。根茎粗大,橙红色。茎绿色或红紫色,中空,粗达1.5cm,上部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惊蛰养生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7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16日快讯
- 丁甘仁:倡寒温经时统一 创近代中医教育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