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提高中医疗效为宗旨 构建中医诊疗新体系
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香港东华三院等客座教授。从医30余年,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和方药量效学科的构建等方面做出了扎实而卓越的贡献。
在现代科学背景下,中医药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一是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如何与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有效对接;二是传统中医强调诊疗个体化,但缺少群体化证据,疗效难被认可。
仝小林聚焦提高中医疗效这一核心问题,重新构建现代疾病的中医诊疗体系,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进行有效对接。以糖尿病为示范,构建了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的中医诊疗新体系,创制系列治法方药,研究成果形成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和我国《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并被西医《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整体纳入。针对复杂性疾病代谢综合征,他创建了中医膏浊理论辨治体系,填补了中医对该疾病认识及治疗空白,实现了对肥胖、血糖、血脂、血压异常等多代谢紊乱的整体治疗。针对影响中医药疗效的关键因素——方药剂量,他构建了方药量效理论框架,为合理用药提供了剂量规范和科学依据,显著提高了急危重症疗效。这些推动了传统中医学诊治体系的进步,为中医药应对现代疾病提供了新策略,使中医在现代临床诊疗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仝小林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著作一等奖3项、国家图书特别奖1项。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92篇,其中SCI68篇。药物发明专利23项,转让20项,获新药证书1项。
为糖尿病全程提供有效治疗方药,系列成果被纳入国际、国内中医专病指南及国内西医指南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初治者,希望接受中医诊疗。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独立降糖是业界公认难题,中药治疗一直处于辅助地位。仝小林带领团队历经20余年临床诊疗实践,通过摸索、探索、验证,构建了完整的糖尿病中医诊疗体系,突破了中药独立降糖难题,确证了中药降糖、减重、降脂等综合治疗作用,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构建糖尿病中医诊疗新体系
仝小林在临床中发现,传统中医用“消渴”理论指导糖尿病治疗,虽能改善症状,但不能独立降糖。该理论多适用于糖尿病中后期,而糖尿病前期和早中期尚存在中医理论盲区。他引入现代医学慢病全程管理理念,提出中医“糖络病”理念,将糖尿病全程按照核心病机分为郁、热、虚、损四期,分别对应糖尿病前期、早期、中期和并发症期,并明确其证候规律。针对2型糖尿病前期和早中期,提出其核心病机为过食肥甘导致中满内热,以“脾瘅”(瘅,意为热)理论指导郁热期治疗,创立以“开郁清热法”为核心的系列治法方药,填补了中医对前期和早中期治疗的空白;传统消渴理论被重新梳理后用于指导中后期治疗,并创新应用传统经方治疗糖尿病各阶段。他抓住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这一特异性表现,倡导“糖络并治,全程治络”,构建了以“核心病机-分类分期分证、糖络并治”为骨架的糖尿病辨治新体系,并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验证其有效性。他主编的《糖络病学》被纳入十三五创新教材,专著《糖络杂病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系列成果被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25项科研成果之一,并被载入《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其卓著的疗效和突破性成果被纳入全球首部国际中医专病指南及国内中医药行业指南,“糖尿病与中医药”作为独立章节被整体纳入我国西医糖尿病指南。首次使中医诊疗在专病领域与主流医学并行,找到了传统中医进入现代医学主流治疗可以借鉴的途径。这种糖尿病中医方案,为未来更多慢病、疑难病、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示范。
研发系列方药,为糖尿病不同阶段治疗提供新选择
在新诊疗体系指导下,仝小林将多个经典名方引入糖尿病不同阶段,并通过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确认其有效性,阐明其降糖机制。
针对糖尿病前期,他证实天芪降糖胶囊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32%,该药被《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与2017版推荐,为糖尿病预防提供新策略。该成果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评为2014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奖的中医药成果,并获2016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新发糖尿病,他创立开郁清热法,研发糖敏灵丸和降糖调脂方等专利药,确证降糖幅度与一线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相当,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他首次在国际上从元基因组学角度阐明中药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研究入选Microbiology领域同年最优秀的前1%论文。相关研究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糖尿病并发症是现代医学治疗难题。针对国际尚缺乏有效口服药物的糖尿病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他通过临床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可明显减轻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并延缓其进展。针对糖尿病胃瘫,他创立的糖胃安方可恢复胃肠生物力学特性,消除患者呕吐、恶心等症状。
他研发的清热降浊方和糖敏灵丸被列入国家重大创新药物,后者已完成新药III期临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述评中引用了12项高质量糖尿病国际中医药研究,4项来自他的团队。
制定首部国际糖尿病中医专病指南
仝小林的研究工作奠定了他在中医糖尿病领域的领军地位。他主持制订了首部《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颁布,被新华社评价为“中医药专病国际标准化建设的先行者”,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首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建代谢综合征中医整体辨治体系,从中医角度为复杂性疾病的整体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复杂疾病(1988年被首次提出),以腹型肥胖,血脂、血压、血糖异常为核心组成,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患者已突破2亿。现代医学目前只能“一对一、点对点”治疗,尚“没有找到特定的药物能使综合征整体瓦解”。
传统中医对该疾病的认识完全空白。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团队,仝小林自2002年开始探索和构建代谢综合征中医理论认知体系,通过大量临床调研及诊疗实践,创建了代谢综合征中医膏浊理论及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核心的“通腑泄浊”治法方药。通过分别开展单纯性肥胖、以及含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不同组分代谢综合征的4项临床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中医药对“肥、糖、脂、压”的一体化治疗作用。通过对450例同时含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组分的代谢综合征人群进行为期1年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中药与二甲双胍相比,降糖幅度相当,但降脂、减重作用优于西药,获得了中药肥、脂、糖整体治疗的高级别循证证据。基础研究表明,中药较二甲双胍能更显著地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显著降低潜在有害菌数量,增加有益菌数量,这些菌群的数量变化与血糖、血脂改善显著相关,相关结果发表于“Mbio”(IF 6.975)。团队还围绕改善胰岛素抵抗这一代谢综合征核心病理机制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阐释了中医药整体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科学内涵。代谢综合征中医膏浊理论体系的创建充分展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中药“多靶点”优势,为现代复杂疾病的整体治疗提供了方法和示范,相关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提出方药安全有效用量策略及规范,大幅提高了急危重症疗效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经方是现代中医最常使用的方剂,但因历代度量衡变迁,经方剂量折算极其混乱,从一两折合1.6克~22.4克有23种说法,用量无规范可循,导致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疗效欠佳,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典名方研发。
仝小林作为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以探索经方本源剂量的可行性和不同类型疾病合理用量折算方法为核心,首次开展了以临床循证为主导的系列研究。针对急危重难疾病,分别选取了小儿病毒性肺炎(急)、不全性肠梗阻(危)、慢性肾功能衰竭(重)、糖尿病及糖尿病眼底病变(难),对方药的不同剂量进行了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经1300余例、11项临床研究证实,示范方药具有明确的量效关系及较宽的剂量范围,并找到了达到降糖、缩短小儿肺炎疗程、缩短排气排便时间等最佳疗效的剂量折算方法。通过文献考证及煎煮研究等综合考量,最终确证了古方一两的现代折算标准及最佳剂量范围,确定了方药安全有效的用量策略及规范,为临床合理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他还以此理论指导了多种疑难疾病的诊治,如治疗SARS,相比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平均退热和肺部阴影吸收时间显著缩短,其中一组11例纯中药治愈病例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随访至今未见明显并发症,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中医药大事记。
在取得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的专家共识基础上,制定了《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提出了符合临床实际、根据不同类型的疾病的经方折算方案,用以指导全球中医使用经方的剂量参考。同时,这一经方折算方案,也成为国家开发经典名方的重要参考。
他还在临床研究基础上,综合药理、药化、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系统揭示了“量变致新、量变致反”等量效变化规律,从而构建了方药剂量理论框架,填补了中医量效研究的空白。这种以临床为主导、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模式为复杂体系量效研究提供了方法。
他主编的第一部系统论述方药量效理论的《方药量效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并被纳入十三五创新教材;《SARS中医诊疗及研究》获国家图书特别奖;主持制定的《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成为全球中医使用经方和国家经典名方开发折算剂量的重要依据。他为创建方药量效学科、推动中医走向“量化”时代奠定重要基础。
仝小林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以服务和帮助患者为使命,致力于探索和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因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在患者中享有盛誉。
仝小林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在三十多年的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在坚持中医传承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医学理念,培养研究生百余名,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获“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仝小林以糖尿病和方药量效研究为示范,促进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对接融合,为重大慢病防控和中医药研究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一篇:国家非遗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玉凤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
- 胸膜间皮瘤的鉴别诊断
- 胡希恕
- 焦树德
- 警惕“癌从口入” 7个最易"招癌"的饮食习惯
- “生食时尚”悄流行 不能生食用菜品大盘点
-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 患者如何进行生活调护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