萸夏止酸汤 温中散寒,降逆制酸
组成:吴茱萸10克,红参10克,半夏10克,生姜30克,茯苓30克,大枣10克。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制酸。
主治:吐酸病,属阳明厥阴寒证。临证多以呕吐酸水清稀为主,伴胸脘胀闷,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白,脉沉迟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萸夏止酸汤是以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而成。吐酸病其喜唾涎沫清稀者,正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相符,六经辨证其当属阳明厥阴寒证。如《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及第378条:“干呕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常因或过食生冷,寒邪直中阳明胃,或素体脾虚阴寒内盛,皆可内犯阳明胃、甚则厥阴肝。胃主受纳,阳明胃寒,痰湿内生,则胃失和降;肝主疏泄,厥阴肝寒,则阳升之机不利,胃气不降反升,而致吐酸。本方取吴茱萸性辛热,擅温养厥阴肝寒,为君药;并重用生姜辛温,以温散阳明胃寒,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臣药;茯苓取其甘淡,淡渗利湿,红参甘温、大枣甘平补虚和中,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阳明厥阴之寒,而达利湿降浊制酸之功。
临证加减:若嗳气者,加旋覆花;反酸甚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若胃脘胀闷,加厚朴、砂仁;呕吐重者,加竹茹、橘皮;泛清水多者,加干姜、陈皮。
验案:杨某,女,38岁。反复吐酸半年,加剧1周。刻下症见:呕吐酸水清稀,胃脘部胀痛不适,恶心,头痛,乏力,四肢不温,纳寐差,大便1日3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属阳明厥阴寒证,治以温补阳明厥阴之寒,以制酸止呕,予萸夏止酸汤加减。处方:吴茱萸10克,红参10克,生姜30克,半夏10克,大枣10克,茯苓30克。患者服3剂后诉上腹部胀痛减轻,恶心欲呕、头晕亦减,仍有吐酸、纳寐差,舌淡红苔白,脉沉迟。守前方加海螵蛸30克,煅瓦楞子30克。再服5剂,后诉吐酸已除,守方再进5剂,巩固疗效。
本患者素体脾胃较虚,又过食生冷之品,寒邪直犯阳明厥阴,清阳不升而浊阴不降,则吐酸;邪气循经作祟,致头痛、四肢不温,证属阳明厥阴寒证,治予萸夏止酸汤温养阳明厥阴之寒,以达止呕制酸之目的,药后病愈。
本页关键字:萸夏止酸汤 温中散寒 降逆制酸 吐酸病 阳明厥阴寒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高磷血症的中医治疗 下一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理论基础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五月顺时养生:关注心脏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夏养生
- 宝宝长牙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 肿瘤患者饮食有讲究,莫忘“增进食欲”这一招
- 王琦:有韧度的学者 有温度的医者
-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 双椒鸡米花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