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理论基础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西医两支医疗队伍并肩协作,紧密配合,奋战在新冠肺炎临床第一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显示了中西医结合的强大实力,充分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中医学对其是怎样认识的?中医药救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是什么?
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学归属
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冠肺炎的特异性病原体,具有物质性、致病性、传染性、致病的特异性及潜伏性等生物学和临床特征。中医学有关传染病的理论和认识可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互为印证,为我们进行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新冠肺炎从总体上看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情变化迅速、预后凶险等温疫病特点,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言:“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温疫论》也说:“疫者感天行之疠气也。”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学也应归属到明代温疫学家吴又可所论之“戾气”“杂气”致病上来。吴又可1642年著成《温疫论》,创立“戾气”“杂气”学说,提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把这种异气也称为“杂气”,在《温疫论》中设专篇论“杂气”。“杂气”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染性致病因子所具有的特征,与新型冠状病毒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对应性。
物质性
吴又可认为“杂气”作为致病因子首先是物质性的,可用药物治疗。《温疫论》载:“杂气……无象可见,况无声无臭,何能得睹得闻”,“杂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夫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气即是物,物即是气.....夫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140纳米,具有生物活性。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它却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物质。
致病性
《温疫论》说:“至于一切杂证,无因而生者,并皆杂气所成”,并指出“杂气”致病“不可以年岁四时为拘……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充分提示“杂气”的致病性与致病的广泛性。
新型冠状病毒是导致新冠肺炎的特异性病原体,人群普遍易感,与中医的杂气很相近。
传染性
吴又可明确指出:“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其为疫。”这里所言“疫气”与“毒气”在概念与实质上均属“杂气”范畴,充分提示疫病的流行性和很强的传染性。
新冠肺炎患者作为传染源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近距离传播导致众多的聚集性传染发病,在武汉以外的地区和国家还造成了大范围的流行。
致病的特异性
“杂气”致病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杂气”可以导致不同物种的疾病,人类疫病和动物温疫不同,如《温疫论》所说:“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知其气各异,故谓之杂气。”二是“杂气”侵入人体后对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嗜性与选择性。吴又可指出:“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非关脏腑经络或为之征也。”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对肺脏有特殊的亲嗜性与选择性,表现出特有的临床征象和特异的核酸检测阳性与肺部CT改变等。
口鼻而入的传播途径
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论及伤寒与时疫传播途径时明确指出:“伤寒不传染,时疫多传染,伤寒邪从毛窍入,时疫邪从口鼻入。”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邪从口鼻而入”,肯定了杂气主要通过口鼻以呼吸道为主的传播途径。
现代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以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与古人所论杂气的传播途径是一致的。
潜伏性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某些传染病具有潜伏性,创立了“伏邪”学说。晋代王叔和最早提出寒毒藏于肌肤之内,这是伏邪学说的萌芽。至明代,吴又可更明确地指出:“温疫之邪,伏于募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方其浸淫之际,邪毒尚在募原,必待其或出表入里,然后可导引而去,邪尽方愈。”这段论述明确提出作为传染性之温疫邪毒侵入人体后,可在某一部位潜伏,这一阶段往往无证可辨,无药可投,及至发病后,诸证渐显,才能因势利导,祛邪务尽。这一过程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具有一定时期的潜伏性的过程也是极为相近的。
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性,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未发病时,作为一种伏邪潜伏于体内,伏而未发,临床无任何症状但却已经具有传染性。这种潜伏性感染与中医学之伏邪学说在理论上是完全相通的。
正虚易感性
中医学历来重视体质因素在传染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而正气虚弱常常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内经》明确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吴又可在《温疫论》中也说:“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这些论述说明病邪能否侵入人体及侵入后能否发病都与体质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差异往往决定集体对某种传染性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感染后病变的倾向性。
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但感染后的转归却有较大差别,临床观察显示,60岁以上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者与重型、危重型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具有密切相关性,这与中医学认为人体正气虚弱易感易病的理念是一致的。
“杂气”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同温疫作斗争的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新型冠状病毒也可看作是一种疫毒、杂气,经口鼻侵入人体后,经过短暂潜伏,后侵入肺脏,引起新冠肺炎发病。这一过程恰在冬季,杂气挟冬令寒湿之邪入侵,故人体感染后出现寒湿郁肺、温热蕴肺、疫毒闭肺及内闭外脱等病机转归与相应的临床表现;又因体质及免疫因素的差异而有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等不同程度的区别,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染病发病链。当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清肺排毒汤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产生的。
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疗效体现
治疗作用
直接治疗作用:直接治疗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首先,大量临床观察证实中药复方对新冠肺炎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症状有直接治疗作用,表现为退热、止咳、清除乏力、平喘化痰、消食止泻等。因为中药复方的组方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患者的症状体征作为临床证候是中医立法组方的主要依据,针对性较强,故收效较为快捷。
其次,从目前广泛应用并公认疗效明确的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颗粒三首处方及连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均有化湿解毒、宣肺透邪等功效,对新冠肺炎病因、病机、病位均有直接治疗作用。有资料报道河北、山西、黑龙江、陕西四省开展的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病例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对214例患者临床救治总有效率达90%以上。另据张伯礼院士介绍中医接管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后收治患者398例,通过中医药治疗,痊愈时间由8~10天缩短为5~6天,无1例转为重型,疗效显著。
间接治疗作用:既往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已证实,某些中医治法、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成药可恢复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平衡,纠正机体内环境紊乱,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抑制炎症病灶恶化和发展,调动人体自愈能力,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可视为间接治疗作用。这些作用虽非直接针对新冠肺炎,但却能通过综合效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整体疗效。
协同作用
中医药的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强其他疗法如西医支持疗法、抗病毒疗法、氧疗等的疗效及作用;中医药间接治疗作用如免疫调控、改善机体内环境等可使西医疗法的效能提升。广东医疗队中西医结合救治武汉市汉口医院147例确诊病例,全部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中医药复方,乏力、气促、纳差、便秘等症状皆有明显好转,其中9例危重症已撤离呼吸机;243例咳嗽、胸闷、纳差明显缓解,影像学改变也有明显好转。另有报道,张伯礼院士、刘清泉教授团队在武汉的102例临床对照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轻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缩短2天,临床治愈率提高33%,普通型转重型的比例降低了27.4%。
张伯礼院士团队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肺炎34例临床研究》一文显示,有氧和水平较低、血氧饱和度经常波动患者经用生脉饮注射后,血氧饱和度趋于稳定和正常。这些观察结果都显示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救治中所发挥的重要协同增效作用。
善后作用
善后作用是指新冠肺炎患者经过治疗已达出院标准后,根据患者体质及余留症状等继续应用中医药康复治疗,以达到巩固疗效,减少复发、增强体质、提高生存质量等目标。实践证明,某些中医治法如健脾益气、养阴润肺、和胃消食、养血安神等及相应方药综合调理,或辅以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都可以改善饮食睡眠、增强体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中医药救治的参与时机
对于疫病治疗,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客邪贵乎早逐”,就是要求及早治疗。新冠肺炎救治的经验提示,中医药治疗介入越早则疗效越好。
中医药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及早介入:将防治关口前移,如观察期即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及金花清感颗粒等;
全程参与:在新冠肺炎进展的不同阶段均应全程参与,分别选用中药复方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及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
各型全覆盖:对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各型,分别采用中医药单独应用及与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应用等方式参与临床救治。
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按摩、药浴、八段锦及食疗等中医康复治疗。
在中医药参与的全过程,应始终坚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法并用,内治外治相结合。
中医药救治组方用药的两大途径
以病为指向、专方专药
应以新冠肺炎病变本身演变规律及临床证候分布为依据组成专病专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和不同的症状、体征等辨证,加减用药,使方药既有“病”的明确指向,又有“证”的具体针对,使治疗既符合“病”的治疗需要,又适合“证”的改善需求。目前普遍应用的专方清肺败毒汤就是采用这一途径来完成的,目标较为集中,适应范围广,便于掌握与普及应用。下一步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方药不断提炼、优化、重组,使组方更加完善。
以证为目标、分型证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优势所在,以证为目标,根据新冠肺炎的中医病机转归和临床证候的分布规律,确定大致的中医证型和相应治法。因新冠肺炎发病急、进展快,临床所见病情进展与中医证候变化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和同步性,因此中医辨证治疗在使“证”解除的同时,“病”也可得到缓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关于中医药治疗的内容即是在不同阶段进行辨证分型治疗,适应于中医医生参考使用。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这些分型、治法和方药也应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使“证”与“病”的对应性更强,使中西医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密。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有着两千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经验积累,为我们今天救治新冠肺炎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上一篇:萸夏止酸汤 温中散寒,降逆制酸 下一篇:热病的饮食调护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五月顺时养生:关注心脏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夏养生
- 宝宝长牙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 肿瘤患者饮食有讲究,莫忘“增进食欲”这一招
- 王琦:有韧度的学者 有温度的医者
- 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 双椒鸡米花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