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蒌泻心汤
组成:姜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瓜蒌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和胃消痞。
主治:胃痞病,证属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弥漫胃脘、心膈。临证多以胃脘部胀闷、胸闷不舒、恶心欲呕、肠鸣下利、舌淡苔腻微黄,脉弦滑为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柴蒌泻心汤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合小陷胸汤及四逆散而成。《伤寒论》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张仲景创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因太阳病不解出现的少阳证,本该用柴胡汤治,误用下法,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气机升降失常而成心下痞。少阳之证误用下法,邪传里者,结于心中为结胸,留于心下为痞,临证二者可兼具,盖上下不交,脾不散精,津液凝聚,为痰为饮,则弥漫胃脘、心膈。若单用半夏泻心汤则力不足,故本方君半夏而辅以干姜,辛以开上;加党参、甘草替换大枣,甘以补中;加黄芩、黄连、瓜蒌,苦降以泻心膈之蕴热;配合柴胡、白芍、枳实加强疏利气机。诚如《医门法律》曰:“若知其在气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全方苦辛并用,寒热平调,上下同治,共奏开上、补中、泻热之效,则痞满得解。
临证加减:纳差,嗳腐吞酸为夹食滞,可加神曲、鸡内金、谷芽、麦芽等以消食导滞;若脘腹胀甚,可加厚朴、砂仁、槟榔等行气消滞;胃痛者,可加木香、郁金、枳壳、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伴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锻瓦楞子中和胃酸。
验案:林某,男,30岁。患疟疾三天,经服奎宁片后,疟疾虽除,但觉胃脘及胸中痞闷,食后欲呕,但又不得呕,尤见油腻食物即生恶心感,情绪焦躁不宁,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有弦象,诊断为邪踞心下,胃使和降,脾虚夹实,治以辛开苦降,予柴蒌泻心汤(姜半夏10克、瓜蒌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服3剂后,恶心顿除,胃脘及胸中痞闷稍减。照原方再服3剂遂愈。
按:患者始病少阳,截之过早,邪无出路,乘虚入脾胃、心膈,寒热互结而成痞;胃气有失和降,故恶心欲呕。治用柴蒌泻心汤,药取苦、辛、寒、热,消补并进,仍不越少阳和解之意。
本页关键字:柴蒌泻心汤 辛开苦降 胃痞病 恶心欲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谷雨养生
- “清肺排毒汤”应急项目组相关成果在《柳叶刀》预印本发表
- 赴乌专家组介绍中医药抗疫经验
- 中西医结合助北京小汤山医院患者清零
- 浙江桐乡市中医医共体向学校派驻中医指导员
- 西藏已完成53县藏药资源普查
- 江西面向国际分享中西医结合新冠防治方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