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从痰瘀论治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患血液耗伤的病人,不可再发其汗。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在出汗异常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景岳全书·汗证》对汗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临证举例
患者牛某,男,42岁。因“胸前汗出1年余”来院就诊。细问病史,患者静坐时即出现胸前汗出,严重时可湿透衣服,伴心悸,时有心胸憋闷疼痛,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先后服用玉屏风散、天王补心丹等药,不效。来诊时见患者胸前汗出溱溱,形体肥胖,寐差,纳食可,二便尚调。查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涩。综合舌脉症,诊断:汗证(痰瘀内阻)。处方:丹参30g,砂仁6g,当归10g,桃仁12g,红花10g,川芎6g,瓜蒌15g,薤白12g,法半夏9g,赤芍6g。水煎服,日1剂。服药3剂后,出汗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上方继服3剂,诸症状消失。
左振素认为自汗虽多属气虚、阳虚之证,但该患者服益气固表、滋阴降火之药不效。《类证治裁·汗证》指出:“凡服止汗固表药不应,愈敛愈出者,只理心血。”审患者时有心胸憋闷疼痛,查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涩,实为痰瘀内阻。患者素体肥胖,肥人多痰湿,痰湿内生,气血运行受阻,终致痰瘀内阻。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心血内瘀,胸阳郁闭,迫津外泄,故见胸前汗出。《医林改错》亦指出:“瘀血亦令人自汗盗汗。”故方中以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通脉;瓜蒌、薤白、法半夏、砂仁行气化痰,全方共奏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正中病机,故能取捷效。临证患者多病情纷繁复杂,多方求诊,病久多累及气血,病多相兼为患,需医者仔细甄别,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方能把握全局,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失治、误治。
本页关键字:自汗 汗证 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青木香散除腋臭 下一篇:砂仁:行气调味 和胃醒脾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九月顺时养生:阴平阳秘防秋燥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白露养生
- 热水不能治百病 养生保健需辩证
- 第五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召开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师资研修班举办
- 马齿苋又名“五行菜”
- 不可为师者有五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