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浊毒理论指导治慢性肾病

浊毒理论指导治慢性肾病

李佃贵教授提出的“浊毒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重要病因学说,是对中医病因学的丰富和发展,这一学说为临床上许多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为“化浊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已被应用于多种内科疾病的治疗。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的“浊毒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重要病因学说,是对中医病因学的丰富和发展,这一学说为临床上许多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为“化浊解毒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已被应用于多种内科疾病的治疗。本文就“浊毒理论”和李佃贵教授应用“浊毒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浊毒理论概述

浊毒基本定义 浊属阴邪,毒属阳邪。浊邪为病,多易阻滞脉络,壅塞气机,缠绵耗气;毒邪伤人,其性烈善变,损害气血营卫。浊、毒性质虽不同,然两者常胶结致病,且毒之形成与浊有密切关系,故浊毒并称,合而为病。

浊毒的来源 浊毒可为外邪,亦可为内邪。作为外邪,由表侵入;作为内邪,由内而生。

浊毒的致病途径 浊毒病邪作用于人体,循人体络脉由表入里,由局部至全身。

浊毒致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机能失常,乃至机能衰竭。

浊毒的致病特点 易耗气伤阴、入血入络;易阻碍气机、胶滞难解;具有迁延性、难治性、顽固性、内损性。

浊毒与慢性肾病

慢性肾脏病可归属于中医“虚劳”“尿浊”“水肿”“关格”等范畴,其发病与肾关系密切,亦与脾胃、气化密切相关。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肾受损,二便失司,三焦气化障碍,分清泌浊功能失职,秽浊溺污不得外泄,蓄积体内。秽浊郁积日久,酿为浊毒。其病变过程往往是因虚致实,实更伤正。实邪中的浊毒既是慢性肾脏病的病理产物,又是阻滞气机、导致病情恶化和脏腑衰败的重要病理因素。

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

浊毒致病多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疗程较长,可侵犯上、中、下三焦。以湿浊之邪为主者舌淡红,苔腻、薄腻、厚腻、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以热毒为主者舌质紫红、红绛,苔黄腻,或黑或中根部黄腻。治疗浊毒是“化浊毒”的过程,因“徒解毒则浊不化,徒化浊则毒愈厉”,所以化浊解毒要同时进行,方可浊化毒消。化浊解毒要贯穿治疗始终。临床应用化浊解毒法治疗时,当分清浊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所在脏腑经络气血。或化浊为主兼顾解毒,或化浊解毒并重,有热者兼以清热,瘀阻者兼以活血。既防浊毒生,更防浊毒传变。

芳香化浊解毒法 湿浊之邪阻于中焦,日久化生浊毒。气味芳香之品,多具有醒脾运脾、化浊辟秽的作用,故临床症见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可选用此法。常用药物为:藿香佩兰半夏苍术白术砂仁、紫蔻仁、陈皮等品;常选小半夏加茯苓汤以温阳化湿;或选用三妙丸以清热泄浊。

通腑泄浊解毒法 浊毒内停日久,可致腑气不通,邪滞壅盛。本法运用通泻药物荡涤腑气,保持腑气通畅,使浊毒之邪从下而走,属中医学下法范畴。临床用于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口气秽浊,大便秘结不通等症。药用大黄、川厚朴枳实芦荟等;常用方剂为小承气汤等。

淡渗利湿解毒法 湿浊同源,湿久凝浊,久则浊毒内蕴。使用甘淡利湿之品,可使浊毒之邪从下焦排出。临床用于肢体水肿,小便不利,身体困重,泄泻清稀,舌苔白,脉濡等症。常用茯苓、猪苓泽泻、冬瓜子、薏苡仁等药。常用方剂为五皮饮、五苓散等。

清热燥湿解毒法 湿久凝浊,热久生毒,凡湿热之证,缠绵不解,皆可化生浊毒。故清热燥湿法可从源头上遏制浊毒的产生和传变。临床用于浑身无力、舌苔浊腻、食欲下降、心烦、头身困重、口渴口粘、恶心欲呕等证。常用药物为黄连黄柏黄芩栀子龙胆草等,常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等。

通络散浊解毒法 浊毒深藏于脏腑阴血之内,易凝滞气血,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络脉瘀阻体征,如头刺痛,头晕,面色晦暗,唇甲紫暗,舌质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脉细涩。常用行气通络活血剂,并加僵蚕乌梢蛇水蛭地龙等药物。

验案举隅

田某,女,58岁。2014年6月5日初诊。诉间断双下肢浮肿3年余,加重伴乏力1月,现乏力,双下肢浮肿,恶心,食欲不振,大便干,2日1行,尿中有泡沫,舌质暗,苔黄厚腻,脉细滑数。尿常规:蛋白2+,24小时尿蛋白1.95克。

诊断:慢性肾衰(脾肾亏虚,兼有湿热浊毒血瘀)。

治则:健脾补肾,利湿化浊,解毒通络。

方药:黄芪30克,当归15克,土茯苓15克,猪苓15克,酒大黄9克,黄连6克,藿香15克,薏苡仁15克,僵蚕10克,莪术12克,乌梢蛇9克,炒白术12克,熟地黄15克,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陈皮12克,清半夏6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3克。14服。日1服,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嘱其低量优质蛋白、低嘌呤饮食。并予解毒化浊,活血化瘀中药保留灌肠。保留灌肠中药:生大黄30克(后下),牡蛎30克,蒲公英30克,丹参30克,槐花30克,芒硝9克(冲)。14服。日1服,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肠60~90分钟。

2014年6月19日二诊:患者乏力,双下肢浮肿减轻,恶心减轻,纳食增加,大便日1行,舌质暗、苔白腻,脉细滑。前方去黄连,加水牛角丝15克(先煎)。14服。水煎服,日1服。继予解毒化浊,活血化瘀中药保留灌肠。

2014年7月3日三诊:患者乏力及双下肢浮肿减轻,大便干,日1行,舌质暗、苔白,脉细滑。前方去陈皮、清半夏,加生大黄6克(后下)。14服。日1服,水煎服。2014年7月17日复查均正常。

肾脏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多个脏腑受损,气化无权,升降失司,三焦气化不利,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水湿潴留,湿蕴成浊,湿聚成痰,水湿痰浊互结,阻碍气机,阻塞脉道,血运迟缓,气血瘀滞,郁久成毒。加之尿毒潴留,水湿痰浊瘀毒相互交结,胶着难化,导致浊毒内蓄。浊毒蓄积于体内,导致阴阳失衡,气血乖戾,加速肾功能恶化。所以浊毒既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病理因素,也是慢性肾衰竭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脾气亏虚是慢性肾衰竭最早出现的证候,且贯穿于整个病程,随着其病程进展,尿毒症毒素蓄积,产生湿浊、溺毒等病理产物,进一步影响脾胃之升降,即由脾及胃,以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脘腹饱胀、纳呆、便溏、恶心、呕吐等症状,后期则脾肾俱损。故在治疗时,首先要抓住脾虚这个根本,调补脾胃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本页关键字:浊毒理论  国医大师  李佃贵  化浊解毒法  慢性肾脏疾病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子宫肌瘤治疗六法        下一篇:梅核气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