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甘化阴法的临床应用
酸甘化阴法是运用酸味和甘味两类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以化生阴津的治疗方法。创酸甘药合用的首见张仲景,并在《伤寒论》中,创制芍药甘草汤。首先提出“酸甘化阴”概念的是成无己,他在解释芍药甘草汤时说:“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后世医家对这一有效配伍方法引申到了其他方剂,而各有发挥,从而丰富了这方面的治则及方剂学。
肝阴虚:肝阴虚多以双目干涩、两胁隐痛、爪甲凹陷、潮热盗汗、舌红苔薄或少苔,脉细弦数为特征。治宜酸甘化阴以柔肝。笔者曾治王某,男,56岁,头痛头晕30天,于2008年6月6日就诊。患者头晕头痛,呈持续性,以下午为重,时有耳鸣,两目干涩,不欲饮食,两胁胀满,时有呃气,二便正常。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细弦。治宜疏肝柔肝,养阴健脾。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2克,茯苓12克,甘草10,菊花15克,莲子20克,木香10克。水煎服,连服10剂,诸症消退。
肾阴虚:肾阴虚多以腰痛、潮热盗汗、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为特征。施今墨治疗消渴,习用酸味之白芍、五味子、乌梅,配伍甘味之麦冬、生熟地黄、黄芪、山药等治疗该病。如《施今墨临床经验集》记载:满某,男,48岁,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患者烦渴引饮,小便频数,多食善饥,日渐消瘦,身倦乏力,头晕心跳,大便微结,夜寐不实,多梦纷纭。舌苔薄白,脉数,重按不满。综观脉证,气阴两亏,精血不足,三消具备,五脏皆损,证候复杂,拟用益气阴、滋肝肾、补心脾法图治。处方:生黄芪3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山药18克,五味子10克,玄参12克,乌梅4.5克,绿豆衣12克,天花粉12克,山茱萸12克,桑螵蛸10克,远志10克,何首乌15克,茯苓10克,生地黄12克。二诊:前方服7剂后,烦渴解,尿次减,夜寐转佳,精神舒畅。检查血糖也有所下降,效不更方,前方再服7~10剂。
心阴虚:心阴虚多导致各种心脏病、神经衰弱等,以心悸、手足心热,舌尖红苔少而干,脉细数为特征。可选用五味子配人参、麦冬的生脉散或天王补心丹等。笔者曾治张某,患冠心病,心动过速,心率120次/分,以心悸不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欲饮、少寐头晕,舌红苔薄,脉细数,诊为心阴亏虚,心火偏旺,治宜酸甘化阴法以滋心阴,降心火。处方:五味子12克,酸枣仁20克,麦冬12克,天冬12克,生地黄30克,太子参12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龙骨、牡蛎各30克,甘草10克,服用12剂,诸症消失。
胃阴虚:胃阴虚常见于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多饮不能食,胃脘灼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特征。吴鞠通治疗胃阴虚即主张应用酸甘化阴法,说:“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临证所见,相当一部分萎缩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属胃阴虚,例如《中医杂志》中所述,李氏应用白芍、乌梅、甘草、黄芪、党参等为主要成分的养胃冲剂治疗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经胃镜检查,炎症及萎缩现象均有减轻,黏膜活检也表明治疗后腺体萎缩者较治疗前显著减少。
肌肉挛急、腹痛身痛:肌肉挛急,胃痉挛疼痛属阴虚者屡有所见,酸甘化阴治疗多取良效。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治疗误汗伤阴、腿挛急症,后世据此多治疗阴阳不调,偏阴虚所致的腹痛及肌体肌肉挛急而痛。笔者曾治郭某,女,40岁。患者全身抽筋已10天,服中西药未效。双下肢大腿及小腿肌肉抽痛严重,呈阵发性,以晚上重,抽筋时不能入睡,有时小腹部也抽痛较重。笔者开处方,白芍及甘草各30克,水煎服。3天后患者来电话说:“服了一次抽痛就减去一大半,再服2天,基本恢复正常。”
本页关键字:酸甘化阴法 酸味 甘味 药物配伍 化生阴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衡法”治膀胱癌案 下一篇:治中风脱证当固本救逆
海阔中文网-中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