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脐疗 --> 脐疗文化 --> 脐疗的历史发展

脐疗的历史发展

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古代药熨、敷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古代药熨、敷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兽皮、泥灰、唾液等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的外伤;用砭石刺血治病;用树枝、干草燃烧取暖御寒,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根据民间传说及后世医籍的记载推测,脐疗法早在商殷时期便已开始应用了。商殷时期,巫医盛行,有巫医太乙真人和巫医彭祖,分别创有太乙真人熏脐法和彭祖蒸脐法,以防治疾病,养生延年。彭祖因此竟寿至八百。此说的真实性虽值得考虑,但熏脐、蒸脐之法,能防治疾病,益寿延年却是可信的。

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共有283方,其中外治法竟达一半以上。在外治用药中,有熏、浴、洒、沃、泥、傅、涂、膏、封、安、印等用法,其中又以傅法的方剂最多,约占全书的1/4。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诸法中,就包括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

从战国至秦汉,脐疗法已开始从初步运用逐渐转向了理论上的初步探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脐的论述颇多,其中有脐与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脐与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脐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为脐疗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之后的《难经》,对脐周部位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论述,为脐诊法奠定了基础。并明确指出脐下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主通行三气,经历千五脏六腑”,这是对脐疗理论的重大贡献。

晋代,皇甫谧在其所著的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中,明确指出脐中禁刺,并运用灸脐法治疗不孕症、水肿、腹水、脐沛、腹痛、肠鸣、气上冲心等病症,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详见下篇第一章《针灸甲乙经》论脐与脐疗汃晋代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已经开始运用常见的药物(如食盐、人尿等)填入脐部以治疗疾病,如用“令人骑其腹,溺脐中”的方法治疗“卒腹痛”;“(霍乱)苦烦闷凑满者......以盐内脐中灸二七壮”。这实际上是开创了隔药物灸脐法的先河。

至隋唐时期,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等书籍,广泛地记载了脐疗。如《千金要方》治疗“少年房多短气......又盐灸脐孔中二七壮”“气淋,脐中著盐,灸之三壮”等,皆有实效。并继葛洪之后,继续用脐疗救治危急病症,如:“治子死腹中不出方,以牛屎涂母腹上,立出。”“落水死,解死人衣,灸脐中,凡落水经一宿犹可活。”此外,孙思邈还擅长应用脐部以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等,足资我们临床借鉴。在隋唐时期,还发明了许多脐疗歼药,如至今沿用的“紫金吾”“太乙膏”“阿魏化痞膏”等均源于此时。

宋金元时期,应用脐疗者更是不乏其人。在《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本事方》《扁鹊心书》《南阳活人书》等医籍中,对脐疗的记载颇多,其填脐药物应用之广,方剂之多,以及应用脐疗的医家之众,是前所未有的。如《本事方》治瘾闭发作欲死用葱白褽脐即通。《南阳活人书》用葱白烘热敷脐上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者”。《太平圣惠方》治“卒中不知人,四肢厥逆,附子研末置脐上,再灸之,可活人”。《针灸资生经》则认为:“若灸浦泄,脐中第一,阴交等穴,乃其次也。”这说明宋金元时期,脐疗已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

明代,脐疗的应用更加活跃。如龚廷贤《万病回春》中载有“彭祖小接命熏脐秘方”和”益寿比天膏”,盛誉熏脐法”灸之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上至泥丸,下至涌

泉”,能祛病延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有大量的脐疗方剂,用于许多疾病。如治”小儿盘肠,内钓腹痛,用葱汤洗儿腹,仍以炒葱捣贴脐上,良久,尿出痛止“。有“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璇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一卜者传此,用之有效。”“下元虚冷,日令童男女,以时隔衣进气脐中,甚良。凡人身体骨节痹痛,令人更互呵炭,久久经络通透。”张介宾《类经图翼》,对脐的生理及重要性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并载有一些脐疗验方,如隔盐、川椒灸脐治不孕症等。此外,李中梓《医宗必读》、彭用光《简易普济良方》、杨继洲《针灸大成》等书均有关于脐疗的论述或记载。这表明明代对脐疗的应用更加普遍,方剂日益增多,内容不断丰富。

清朝,脐疗已得到了空前普遍的应用。在由清朝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中,明确指出神阙穴能“主治百病”,并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治疗小便瘾闭点滴难出之证。足见脐疗在当时已被宫廷所接受。赵学敏的《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广泛搜集了民间走方医的治疗经验,其中便有不少脐疗验方,具有方简、效验的特点,至今仍被临床所沿用。

刊行于1805年的《急救广生集》(程鹏程纂辑,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书(早《理渝骈文》59年),该书内容相当丰富,大致总汇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和方法,其中脐疗的方剂颇多,如何首乌贴脐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盗汗等,皆具简、便、廉、验之特点。此外,吴师机的《理渝骈文》、陆晋笙的《蛭溪外治方选》、邹存淦的《外治寿世方》等,都是专门论述外治法的专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外治宗师吴师机的专著《理渝骈文》的出现,使脐疗发展到了更臻于完善的境界。在脐疗理论方面,吴师机对脐疗的作用机理、药物选择、用法用偏、注意事项及辨证施治等方面,都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使脐疗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认为“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此法可“转运阴阳之气”,因而“此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在临床治疗方面,记载有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脐、蒸脐、熏脐、灸脐等疗法的验方达数百首之多,并用以通治一切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疾患。吴师机对脐疗的精辟见解和宝贵经验,是对脐疗的重大贡献,至今仍有不可磨灭的指导意义,欲学习和研究脐疗者,《理渝骈文》可谓第一必读之书。

近世,张锡纯用葱白和醋热熨脐部治疗阳结的方法,至今仍被许多临床医生或在民间仿效使用。

建国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脐疗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不少发展和创新。但在70年代以前,却较少有人问津,至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人们才又逐渐重新发现和注意到了这一宝贵遗产,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脐疗的优越性,有关脐疗的文献呈现出了爆炸式增多的趋势。

综观近年来脐疗的动态发展,主要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将流传于民间的单一脐疗方法或自己治疗单一疾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报道,广泛涉及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100多种疾病的防治,内容丰富多彩。

本页关键字:脐疗法  古代药熨  敷贴  太乙真人熏脐法  彭祖蒸脐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无        下一篇:

>> 返回脐疗文化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