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诊断 --> 中医切诊 --> 《内经》脉法的具体内容

《内经》脉法的具体内容

方法即诊察的技法。从《内经》主要仍是遍诊法以及在诊寸口脉口时有时是与人迎对比,有时是与诊尺对比(诊足是诊尺之皮肤不是后世的尺脉),从寸口脉不分三关的情况看。
: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面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在这里扪、循、切、推、按、弹、抓等,既有作治疗的准备意义(治疗还是用针刺法),同时亦有诊察的意义。通过一系列具有动态性质的手法来了解脉的虚实,尤其是弹而怒之等是给血管以刺激来观察其反应,可惜这类方法后来失传,在诊脉时主要是呆板的诊其跳动,不如古人了。另外,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亦有:“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等等亦是此法。关于弹法在《素问·三部九候论》上有一段不很完整的文字,但它可以证实在《内经》的诊脉法上确有弹法,而非单纯循为针疗时的一种取穴候气手法。经文说;“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林亿等新校正说:“臣亿等按:《甲乙

经》及全元起注本并云: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当踝而弹之。全元起注云:内踝之上,阴交之出,通于膀胱,系于肾,肾为命门,是以取之,以明吉凶。今文少一而字,多一庶字及足字。王注以手足皆取为解,殊为穿凿。当从全元起注旧本及《甲乙经》为正。”林亿等的校正是正确的。经文下云:“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虚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这是仅存的弹法资料,很有进一步研究意义。再有推法亦是诊法中很重要的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疾也。推而内之,外面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凝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面身有痹也。”新校正云:《甲乙经》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面不下。按当依《甲乙经》为正。推法后人以“举按推寻”的手法被继承保留了下来,并有一定的丰富和发展。

二、部位

《内经》诊脉所取部位有几种不同方法,它不但有位置上的不同,还有分布方法,取义上的区别,故尔一种方法不但有部位的含义亦代表一种诊脉方法。因此,结合部位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诊法等等。分述如下:

1、十二经诊法:即各取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级脉中一处浮露或较为浮露的具有代表意义

或便于诊察的动脉,以诊察动脉(脉气)的方法。其具体部位为:

太渊:肺,寸口。

阳溪:大肠,手合谷上。

冲阳:胃,足跗。

冲门:脾、腹下前股沟缝。

阴郄:心,神门内。

天窗:小肠,喉旁。

委中:膀胱,腘宛。

太溪:肾,踝里旁穴。

劳宫:色络,掌心。

和髎:三焦,耳与目之间。

悬钟:胆,外廉踝之上。

太冲:肝、足大趾上跗。

2、三部九候诊法此法见《素问·三部九候论》,其具体部位为: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在额两旁足少阳经。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鼻两旁近于巨髎阳明经。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前陷者中手少阳经。

中部天:手太阴、寸口。

中部地:手阳明,合谷。

中部人:手步阴,神门。

下部天:足厥阴,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女子取大衡在足大指本

节后二寸陷中。

下部地:是少阴,在足内踝骨上陷中,太溪。

下部人:是太阴,在鱼廉上趋筋间,直五里下箕门之分,宽巩足单衣沉取乃得之,候胃气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

十二经诊法与三部九候诊法属于古之遍诊方法之范畴很明显,十二经诊法就是经脉诊察方法中检查十二正经“脉气”的方法,是诊察脉动的脉诊刚刚从诊经脉的早期方法中分化出来的形式,随之在新的要求下,亦即用脉诊概括以了解全身状态,而非单单为了了解十二经各经与各经之间的同题的要求下,需要走向执前驭繁。是宏观与微观,一般与特殊统一诊察的道路,因而第一步出现了三部九候的方法,这又是一个进步。但仍未出遍诊法的范围,其后人迎寸口诊法、尺寸

|<< << < 1 2 3 > >> >>|

本页关键字:内经脉法具体内窖  内经脉法内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内经》脉法具体内窖        下一篇:脉诊主要学术思想

>> 返回中医切诊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