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首次提出五倍子是虫所造
大自然造化万物的鬼斧神工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我第一次见到盐肤木上的五倍子感到很惊讶,认为五倍子是盐肤木树上结的“奇异果”。其实,这种看法在明代《本草纲目》以前是比较普遍的。
五倍子,北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都认定它是植物。《图经本草》收五倍子入草部并记载五倍子:“生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其木青黄色,其实青,至熟而黄,大者如拳,内多虫。九月釆子,曝干。”虽然苏颂提到了五倍子“内多虫”的现象,但仍然没有跳出五倍子是植物盐肤木结的果的界定。直到1647年成书的《本草乘雅半偈》对于五倍子来源之认识,虽然提出“不属果实”的概念,但还是陷入迷惑模糊之中。卢之颐认为五倍子“不属虫卵,不属果实,此属假木气以赋形。”
唯有明代李时珍,在苏颂五倍子“内多虫”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考察:“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如小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则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据此,李时珍第一次提出前人“虽知(五倍子)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颠覆了五倍子是植物果实的传统认知,并将五倍子归入《本草纲目》虫部。
五倍子长期以来一直野生野长,主要来源于野生倍林,这种习性与李时珍“此木生丛林处者……结小球于叶间”的描述一致。开春盐肤木树发芽时,角倍蚜虫或倍蛋蚜虫(小虫如蚁)便在芽上产生有性雄雌无翅蚜虫,性交后生出无翅雌虫,俗称干母,干母(可能就是李时珍所称之“老则遗种”)入侵芽内组织,刺激周围叶细胞畸形增生发展,形成囊状隆起物(结小球于叶间),并在其中繁殖。这种囊状隆起物即为虫瘿,或称五倍子。这类雌虫干母在密封的囊状突起物内,一面吸取嫩枝叶中的汁水养活自己,一面在里面“生儿育女”。随着幼虫从少到多,从幼虫到成虫,这个囊状突起物不断长大,待到幼虫都长成有翅的成虫以后,便能破囊而出,也就是时珍所说的“虫必穿坏”。于是就有了五倍子的正确采收、加工方法:“山人霜降前釆取,蒸杀货之。”
李时珍的观察与描述已经很接近现代五倍子生物学成因,这在400余年前的当时,确实是对五倍子来源认知上的一次创举。
上一篇:闲话古医籍中的煎药用水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八月顺时养生:早卧早起 神志安宁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处暑养生
- 心为“君主之官”,穴位按摩可养心
- 馆陶县中医院:火灸疗法养生祛湿气 调节功能增强免疫力
- 望都县中医医院党支部召开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
- 留守儿童得急病命悬一线 好医生拼命救治转危为安
- 癌性疼痛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诸痛属心”为主要病机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