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中医药期刊和发起人
中医药期刊是反映中医药学术状况的载体之一,汇集着中医人的学术思想、工作实践,代表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成果,在传播交流学术思想、沟通情报信息方面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我国发行中医药期刊始于清末,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科学与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医药存废之争波及了社会各阶层。在这兴衰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医药界有志之士为维护和保存中医药,结社办学,创办中医药期刊,以此来振兴中医。
陈虬与《利济学堂报》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又号蛰庐,浙江乐清市黄华北山村人,后移居浙江瑞安。陈虬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光绪己丑年(1889年)中举人,因仕途坎坷,遂立志学医,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1897年1月,陈虬于浙江温州创办《利济学堂报》,社址设在温州府前街,自任主编。《利济学堂报》约于1897年11月停刊,现存报17册。其主要内容除医学、文史以外,还包括其他学科,其风格和特点是宣传维新、恪守传统、重视实用、探索创新,其出版周期和内容已然是现代期刊的规模。
周雪樵与《医学报》
周雪樵(1864—1919),字维翰,世业医,江苏常州人,久居苏州,廪贡生,精通医学,兼知西学。1902年著《西史纲目》二卷行世。1903年前后迁居上海,次年4月创办《医学报》,组织成立医学研究会,提倡引进西医学以“熔铸中外,保存国粹”。周雪樵又出面将全国各主要医学会统一组建中国医学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中医学术团体。1914年春,北洋政府蓄意废止中医,中医界人士迅速组织救亡请愿,就得力于该会在中医界的广泛影响。可见周雪樵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家,还是较早组织中医学术团体,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先驱之一。1907年到1909年期间,中国医学会会员最多达300余人,并以《医学报》作为该会会刊。
《医学报》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中医期刊,为半月刊,曾领导中国医学界的舆论数年,前后6年共出刊154期,在全盛时发行国内16个省市,还远销东南亚诸国。
何廉臣与《绍兴医药学报》
何廉臣(1861—1929),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幼年即受到医学熏陶,两次乡试失利后弃儒学医。曾师从同邑沈兰坨、严继春、沈云臣,又从名医樊开周临证3年,此后与吴门名医赵晴初以及上海丁福保、周雪樵、蔡小香等交游。20世纪初,何廉臣积极参与创建我国早期中医学术团体等医界社会活动。先后任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绍兴医学会会长,神州医学总会外埠评议员、评议长。何廉臣一生著作甚丰,先后编辑出版《医药丛书》《国医百家》《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通俗伤寒论》《新方歌诀》《何廉臣医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
1908年6月,何廉臣与绍兴医界同仁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何廉臣任副主编。社址在绍兴宣化坊,共出刊141期,1921年停刊。该刊主要内容为医事评论和医学通论、临证各科和卫生看护、药物介绍和药理分析、诊治经验和新式医案、古籍选刊和西学介绍、辩驳问答和医俗医话,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当时的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医药知识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丁福保与《中西医药报》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居士,又号济阳破衲,江苏无锡人,1895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次年考取秀才,后随华兰芳学数学,编撰了《算学书目提要》。由于体弱多病,遂改习医学,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1918年就编有《历代医学书目提要》《四库总录医药编》,兼收中外医学书籍。他强调中西医学各有所长,是早期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先后编译出版近80种国内外医学书籍,合称《丁氏医学丛书》。
1910年,丁福保为维护、保存中医而创办中西医学研究院,同年四月,又创办《中西医学报》于上海,社址选在上海新马路昌寿里81号,丁福保担任主编。《中西医学报》共出版132期,于1930年停刊。该刊是清末民初介绍西方医学最多的中医药期刊,也是我国较早出现医学函授教育的刊物,遥从者甚多。
我国早期中医药期刊的创立和发展,对中医药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传递中医药发展信息、促进了中医药界的合作交流,扩大中医药对保护人民健康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中医药界同仁为争取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的巨大努力。
本页关键字:清末民初 中医药期刊 中医药学术 陈虬 周雪樵 何廉臣 丁福保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谱写中国民族药的新篇章——评《云南民族药大辞典》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