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花中相 赤白各自芳
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
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遇酒逢花堪笑傲,任玉山倾倒。对景且沈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新来、有酒如渑,要结千秋歌笑。
这首《红芍药》是宋代词人王观的作品,抒发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词牌《红芍药》因红色的芍药花而得名。
芍药名称蕴诗意
芍药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因风姿绰约、婀娜妩媚而得名,李时珍云:“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芍药原名“绰约”,后写作“芍药”。芍药还因花大色艳、妩媚多姿被称为“余容”。宋代诗人杨万里将芍药称为“国姝”,他在《玉盘盂》诗中说:“水精淡白非真色,珠璧空明得似无。欲比此花无可比,且云冰骨雪肌肤。”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国风·郑风·溱洧》)古代男女相离别时,男子会赠送女子芍药以结恩情,故芍药又被称为“离草”“可离”“将离”,并因此成为中国的“爱情花”。宋代姜夔《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芍药是草本植物,枝柔而媚,花形不整、袅袅婷婷,宛如酒醉微醺、踉踉跄跄的妙龄女子,所以又被称为“无骨花”。元稹《红芍药》:“受露色低迷,向人娇婀娜。酡颜醉后泣,小女妆成坐。”秦观《春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芍药可能是栽培历史最为古老的一种花卉。屈原《离骚》曰:“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留夷”就是芍药。但早期种植芍药多是为了观赏,入药多用野生品种。
芍药的药用历史悠久。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芍药治疗疽的记载;甘肃武威汉代医简“治伏梁裹脓在肠胃之外方”也用到了芍药。《神农本草经》将芍药列为中品,据统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芍药的方剂占全部方剂的1/5以上,如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等。
最早区分赤芍、白芍的是陶弘景,他说:“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开宝本草》载:“此(芍药)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
赤芍、白芍功效不同,但对于如何区分二者却长期争论不决、莫衷一是。一是根据花色来判别,元代医家王好古说:“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二是根据野生还是人工栽培来判别,野生品为赤芍,栽培品则为白芍;三是根据采收、炮制不同来判别,如明末医家方以智说:“赤、白,旧以花分;或以火酒浸根,一宿而辨之。今按山中种芍者,采根曝干即赤芍,刮其根皮而蒸干为白芍。”
赤芍泄散善清热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唐代韩愈《芍药歌》)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用药法象》载:“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唐代白居易《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赤芍入肝经而清肝火,配伍荆芥、薄荷、黄芩等,可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目赤肿痛、畏光多眵;配伍金银花、天花粉、乳香或配伍连翘、栀子、玄参等可治疗热毒壅盛、痈肿疮疡,如仙方活命饮、连翘败毒散。
白芍收补善养血
“杂花狼藉占春余,芍药开时扫地无。两寺妆成宝缨络,一枝争看玉盘盂。佳名会作新翻曲,绝品难逢旧画图。从此定知年谷熟,姑山亲见雪肌肤。”(苏轼《玉盘盂》)白芍是常用的补血类中药,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的功效。白芍配伍熟地、当归、川芎可治疗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中漏下,如四物汤;配伍黄芩、黄柏、续断等可治疗血虚有热、月经不调,如保阴煎;配伍阿胶、艾叶等可治疗崩漏下血。
“扬州绝格已为稀,北土花翁载得归。白玉圆盘围一尺,满堆金缕淡黄衣。”(宋代郑獬《丝头黄芍药》)白芍酸敛肝阴、养血柔肝而止痛。配伍柴胡、当归等可治疗血虚肝郁、胁肋疼痛,如逍遥散;配伍白术、防风、陈皮等可治疗脾虚肝旺、腹痛泄泻,如痛泻要方;配伍木香、黄连等可治疗痢疾腹痛,如芍药汤;配伍甘草可治疗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的手足挛急作痛,如芍药甘草汤。
“玉仙从何来,服佩淡如莹。迎飚薰自远,承露色弥正。”(宋代黎廷瑞《东轩白芍药盛开》)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为治肝阳上亢之常用药,常配伍牛膝、代赭石、龙骨等,如镇肝息风汤、建瓴汤。
赤芍、白芍皆可治疗疼痛,赤芍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尤其适用于血热瘀滞之疼痛;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的胁肋疼痛、脘腹及四肢拘挛作痛。
本页关键字:芍药 花中相 赤芍 白芍 活血祛瘀 血热瘀滞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