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喜迁莺 治病亦致病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家家楼上簇神仙,争看鹤冲天。
这首《喜迁莺》为韦庄59岁进士及第时所作,通过对科举放榜时欢闹场面的描写抒发内心欣喜之情。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喜迁莺》调名由“莺已迁,龙已化”句而来,调名本意即咏进士及第后的喜悦心情。
喜者少病,百脉舒和
韦庄及第,填《喜迁莺》词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其他诗人及第,也是喜形于色,表现于外。孟郊及第,夸耀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徐夤及第,高兴地飘飘欲仙,“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曹邺及第,高兴得如同得了珠宝一般,“白日探得珠,不待骊龙睡。”在古代,及第是读书人的第一等喜事,其喜悦之情表现于外,夸耀于众。“喜”是中医五志七情之一,是因事遂心愿或自觉有趣而心情愉快的表现,因其活泼而表现于外,有火之机动、活泼、炎上之象,故五行属火而配属于心。
喜属良性情绪,可使心气舒缓,有益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可使人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经常保持愉快、喜悦的心情,对于人体健康有很大好处,正如《儒门事亲》所说:“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健康人处于舒适的环境中,并用各种方法使其精神愉悦,结果这个人的血压下降了10毫米汞柱,脉搏减少8次左右。喜为心之志,笑为心之声,笑是喜的外在表现,故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杜甫在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因喜而精神抖擞,手舞足蹈,如同回到青春年少一般,“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喜可胜悲,防治情志失常
喜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还可治疗疾病。喜属火,悲属金,火克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胜悲”,古代名医常常运用“喜”这种情绪治疗因悲忧导致的疾病。据《儒门事亲》记载:息城司侯,听闻父亲死于盗贼,乃大悲哭之,哭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止,药皆无功。他医议用燔针炷艾,病患恶之,乃求于张从正。张从正至,恰逢巫者在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病患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而笑,过了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张从正曰:内经言忧悲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故喜胜悲。据《古今医案按》记载:陈状元之弟,因忧悲病咳唾血,面色黧黑,服药十日不效,朱丹溪谓其兄曰:此病得之忧悲失志,必用喜解,乃可愈。即求一丰衣足食之地处之,病患于是大喜,血止色退,不药而愈。由是而言,治病必求其本,虽药中其病,苟不察其得病之因,亦不能愈也。
过喜伤心,乐极生悲不可取
喜虽然是一种良性情绪,可保持身体健康,治疗疾病,但若超过了一定的“度”,超出了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也是致病之由。“喜伤心”,过度的喜可伤及心脏血脉而导致疾病。过度的喜悦,使情绪处于极度兴奋激动状态,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会突然增加,引起全身血管收缩,使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大量增加,导致心脑供血严重不足,极易造成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甚至会引发猝死。在《薛刚反唐》中,程咬金因听闻薛家平反的消息,喜不自禁,大笑而亡。无独有偶,在《说岳全传》中,大将牛皋辅佐岳飞的儿子岳雷征金,大破乌龙阵,骑在金兀术背上,将金兀术气死,自己也大笑而亡,留下“气死兀术,笑杀牛皋”的俗语。这虽然是小说家言,但在现实生活中,“乐极生悲”,因听闻巨大喜讯而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也并非少数。
“喜伤心”,更常见于伤及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心所主的神志,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在巨大的喜悦情志刺激下,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会发生不
本页关键字:喜迁莺 喜者少病 喜可胜悲 过喜伤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