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有趣的医生“外号”

有趣的医生“外号”

过去的医生,除了姓名之外,有的还有“号”,“号”之外,还有“别号”。名字多是父亲给取的,“号”和“别号”,是医生自己取的,至于“外号”,则是病人或后世医家给取的。取义各有不同,大致上以赞誉的成分居多。

过去的医生,除了姓名之外,有的还有“号”,“号”之外,还有“别号”。名字多是父亲给取的,“号”和“别号”,是医生自己取的,至于“外号”,则是病人或后世医家给取的。取义各有不同,大致上以赞誉的成分居多。

有以医生的籍贯(或其长期工作的地方)取号的,如医圣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被人尊为“张长沙”。明代王肯堂,又称“王金坛”,李时珍又称“濒湖”,金坛、濒湖也是地名。

有夸医生技术好的,如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里的尚老医生,人称“老神仙”;清代川犍为县名医张本元精于针灸,人称“神针”;乾隆时福建长乐也有一位“方半仙”。广元市有位苏子秦老医生,人称“苏半夜”,是说找他看病的人半夜就得去排队;明代医家陶节庵精于伤寒,病人吃一付药就好,因而有“陶一贴”的美誉。

有以精于脉诊而著称的,宋代有位医生叫“严三点”(“三点”是指医生诊脉的寸、关、尺3个部位),有了这个外号,他的名字反而不为人所知了。元初江西星子县有位医生叫刘岳,字公秦,也有“刘三点”之称。

又有以医生专业上的成就取“号”的,如北京的王鹏飞,人称“小儿王”;由成都调到北京的王朴诚、王伯岳父子,人称“王小儿”。

更多的是以医生善用的药物来取“号”的,金代就有一位善用大黄的“穆大黄”,近代江西吉安有位名医也叫“肖大黄”。张介宾外号“张熟地”;清代江苏娄县名医方秋崖,人称“方石膏”,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亦有“孔石膏”的外号;以善用附子著称的祝味菊先生,人称“祝附子”,云南吴佩衡也有“吴附子”之名。还有常把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一起用的,成都的陆铸之,人称“陆火神”;成都有位“蔡麻黄”,成都习俗畏麻黄如虎,看来这位医生是敢用、善用麻黄的了。

也有用药量大,药味又多,一贴甚至几斤重的,外地慕名来诊者,取了药,得买一两个大编织袋才能提走的,人们就给这个医生取了“某大包”的外号。

还有以医家身体的某一缺陷取名的,清代江苏丹徒名医王九峰外号也叫“王聋子”。这样的“外号”,似失风雅。

本页关键字:医生“外号”  医生技术  专业成就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古代医家美称        下一篇:晨斋枸杞一杯羹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