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痰迷心窍释疑
作为成语,痰迷心窍与财迷心窍、鬼迷心窍等有几近相同的意思,形容因一心贪图某种事物而失去理智。其实,痰迷心窍不仅是成语,还是中医的一种病证。
中医里的“鬼迷心窍”
《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望成名学究驯顽儿,讲制艺乡绅勖后进”,就有痰迷心窍的描述。说陕西同州府朝邑县一个村庄里住着姓赵和姓方的两族人。赵家的赵温考取了举人,方家的方必开羡慕之极,回家后便在书房里走来走去,独自口中念念有词“喜报贵府少老爷”“报喜人卜连元”,大家不得其解,唯有家里请的教书先生王仁明白,说“一定是今天赵家孩子中了举,东家见了眼馋,又勾起了那痰迷心窍的老毛病了。”此时,方必开已经说不出话,跪在地上不住地给王仁磕头,指指自己心口,指指旁边的儿子老三。王仁明白,便训导老三说你爸这样都是为你,你要好好学习,也中个举回来。谁知老三那孩子不知中举的好处,语言冲撞,急得方必开满肚子的痰涌上来,要吐吐不出,要说说不出,两眼直钩钩盯着先生王仁,两手乱抓,嘴唇边吐出些白沫来……
故事里的方必开独自念念有词以及后来的表现都是痰迷心窍的症状。更甚者会昏倒于地,不省人事。这里的痰,不仅指来自呼吸道、经我们口吐出的痰,还泛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性代谢产物。中医理论讲,肺脾肾功能受损,会使水津停滞聚集,其聚而质稀者为“饮”,聚而质稠者为“痰”。可怕的是。这些“痰”会随气而行,与风、寒、热、火、瘀血等狼狈为奸,引起疾病。比如痰湿、风痰等。
这里的“心窍”又是什么呢?中医认为,心窍有形神之分,形窍为舌,又称心苗;神窍即心神之窍,因为“心藏神”。痰迷心窍中的心窍,应为心神之窍。心窍通利则神志清爽,心窍闭阻则神昏癫狂。
作为病证,痰迷心窍是由于痰阻心神引起的意识障碍,可以有神志模糊、神志抑郁、举止失常、喃喃自语、不省人事、卒然昏迷、手足抽搐、喉中痰鸣等表现,属于需要抢救的急危重症。部分癫痫发作、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当属于痰迷心窍的范畴。
如何预防痰迷心窍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类经》里讲“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肾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意思是各种不良情绪都可以扰心伤五脏,保持良好心情,可以避免肺脾肾受损,不使体内产生蒙蔽心窍的“痰”;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痰”的产生除先天禀赋外,更多与后天的饮食和起居有关。不良饮食和起居习惯,如过咸甜、过油腻、过饥饱、过凉热、过度懒床、昼伏夜起、娱乐无度都可以损害脏腑功能,至痰产生。积极治疗,防止慢性病复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癫痫等慢性病患者,要注意积极治疗,避免复发和加重,这也是防止痰迷心窍的重要环节。量力而行,适当运动。运动可以升发阳气,畅通血脉,促进体内津液代谢,使“痰”易于清利。(
本页关键字:痰迷心窍 心神之窍 痰阻心神 鬼迷心窍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医“以毒攻毒”漫谈 下一篇: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