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常用数字中药

常用数字中药

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很多中药与天地数字凝结在一起,非常有趣。值得人们去挖掘探讨。

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很多中药与天地数字凝结在一起,非常有趣。值得人们去挖掘探讨。

一捻金

一捻金,中成药名,为消食剂,消食导滞,祛痰通便之功效。主治用于脾胃不和,痰食阻滞所致的积滞。临床用于小儿停食停乳、腹胀便秘、痰盛喘咳。

成方制剂

成分: 大黄100g、 牵牛子(炒)、200g、 槟榔100g 、人参100g、 朱砂30g。

主治:用于小儿停乳停食,腹胀便秘,痰盛喘咳。

现代应用:本品为攻补兼施之剂。多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停食、积滞,多因饮食不调。临床表现为腹胀、便秘、呃逆、嗳气、烦躁、手足心热、矢气多、大便恶臭、食积泄泻、咳喘痰鸣、舌苔黄厚、脉象滑数。

用法用量:每袋装1.2g,口服。一岁以内一次0.3g,一岁至三岁一次0.6g,四至六岁一次1g,一日1~2次,或遵医嘱。

药理作用

主要具泻下,抗菌,驱虫作用。

1.泻下:大黄、牵牛子能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泻下作用。

2.抗菌;大黄中的大黄素等蒽醌类成分和槟榔中的槟榔碱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3.驱虫:牵牛子对猪蛔虫有驱虫作用,槟榔碱也是有效的驱虫成分,对蛔虫、绦虫和蛲虫均有麻痹作用。

二妙散

二妙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阴道炎等属湿热下注者。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的痿证。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朮苦温燥湿,为治阴分之湿热痿证的妙药。药仅两味,但功效卓著,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

用法介绍

上二味研为细末。每服3~9克,日服二次,用沸汤加姜汁送服。表实体壮者,加酒少许佐之。

现代用法:散剂,各等份,每服3~5g,或为丸剂,亦可做汤剂,水煎服。

主治病情

湿热下注,筋骨疼痛,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以及湿热带下、淋浊等症,舌苔黄腻。

二妙散 - 方解 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之基础方。湿热下注,流于下肢,使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湿热痹阻筋脉,以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或为脚气;湿热下注于带脉与前阴,则为带下臭秽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是为湿热之征。治宜清热燥湿。方中黄柏为君,取其苦为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湿燥脾。二药相伍,清热燥湿,标本兼顾。入姜汁调服,取其辛散以助药力,增强通络止痛之功。

歌诀介绍

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三金片

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 尿急频数;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下注证。

主要功效

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 尿急频数;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见上述证候者;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下注证。

用法用量

口服。1.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一次3片,一日3次。疗程为4周。2.其他适应症:一次3片,一日3~4次。

化学成分

金樱根、菝葜、羊开口、金沙藤、积雪草

药理作用

抗菌,抗炎,消肿,清热,利尿,镇痛,抗氧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不良反应

偶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血尿素氮(BUN)轻度升高,血白细胞(WBC)轻度降低。

四神丸

四神丸,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主治

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功效

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组成

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

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五味消毒饮

出处 《医宗金鉴》

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 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功用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方论 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少加酒以通血脉,有利于痈肿疔毒之消散。配合成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临床应用

1、治疗疖疔疮痈之有效方剂,局部红肿热痛,外用及内服均可。

2.本方常治外科急性感染,如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等。

3.本方亦可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胆囊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性传染病具有热毒证候者。如热重,可加黄连连翘之类清泄热毒;血热毒盛,加赤芍、丹皮、生地黄等,以凉血解毒。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中成药名。为补益剂,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六味地黄丸,同名方约有4首,现选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该方删减医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药方当中的附子桂枝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下。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剂。中医学认为,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肾阴的功能,适用于肾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等症。

药性分析

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丹是一剂阴阳双补的方药,补益肝肾,乌发壮骨。主治肝肾不足证。须发早白,梦遗滑脱,肾虚不育。

七宝美髯丹 出处:《医方集解》 本方由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七味药物所组成。用于肾水亏损,气血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梦遗滑精,筋骨无力等症。有滋补肝肾,填精养血之功。

本方相传为唐李翱方,邵应节用以进献嘉靖黄帝,从此其方盛传。须发者,血之余,肾之华也。肾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则须发乌黑。「七宝」者,指方中用七味药物益肝补肾,功宏如宝;「美髯」者,指须发乌黑而润泽。三国时关云长因须长而黑,有「美髯公」之称。喻服本方后,能使肝肾得补,精血充足,发乌髯美,神悦体健,故称「七宝美髯丹。」

抗衰老,美容美发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失精者,身之本也。”金元时期,刘完素极为重视精的作用,认为精气神以精为本;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历举老人各种衰老征象,指出原因在于精血俱耗。宋?陈直认为老人气血渐衰、真阳气少,精血耗竭,神气浮弱。明?张景岳指出治形之法,必以精血为先。上述阐述与历代将七宝美髯丹作为预防衰老的养生方颇为吻合。而七宝美髯丹的美容美发的功效早已被历代认可。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和枯槁与肝肾功能关系甚密,肝肾不足则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而本方可通过补益肝肾,起到美发作用。

八珍汤

八珍汤,中医方剂名,别名八珍散。为补益剂,具有益气补血之功效。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主治

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组成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

歌诀

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方义

本方所治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虚,故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脾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气虚,故面黄肢倦、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无力。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九仙散

九仙散,中医方剂名。为固涩剂,具有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之功效。主治久咳肺虚证。咳嗽日久不已,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黏,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百日咳等病症属于气阴两虚,久咳不已者。

出处

《卫生宝鉴》

功用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歌诀

九仙散中罂粟君,参胶梅味共为臣,款冬贝桑桔佐使,敛肺止咳益气阴。

组成

本页关键字:数字中药  一捻金  二妙散  三金片  四神丸  五味消毒饮  七宝美髯丹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中药的香与中国的文人的不解之缘        下一篇: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