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宦官专权影响医药制度

宦官专权影响医药制度

明代初期已经有太医院医士缺员现象。而万历后期,帝既不视朝,不御讲筵,不亲郊庙,不批答奏章,中外官员缺亦不补。

明朝的衰亡始于万历时代。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神宗28岁就为自己修建陵墓,可见神宗身体状况不佳,且神宗疏于朝政。而在宫廷之内,宦官专权也深刻影响了医药制度。明代的御药房是为皇帝健康服务的一个最直接部门。明初叫尚药局,后改为御药局,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在紫禁城的文华殿后面又建了圣济殿,作为御药房办公所在。圣济殿在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被烧毁。万历三年(1575)又规定:凡各监局讨取药料必须用印信,并造圣济殿御药关防一颗,交由提督太监收管,以凭传取。御药房的主要职责是收贮药材,辨别其品种产地优劣,并进行炮制加工;负责御用药饵的制造、供奉。

然而,万历时代宦官制度不仅把持药品的制作加工供奉方面,甚至皇帝有疾时,他们还可以直接选派医生,为皇帝治疗,这些医生有的甚至不是有编制的太医院医生,而是地方上的民间医生。以山东巨野县姚默为例。根据《巨野县志·杂稽志》记载:

姚默,子缄堂。明代山东巨野县人。习儒不就,改习外科。万历末,各县征战马两匹,送部交纳。巨野县小吏畏惧不敢进京,默慨然代之。至京师,部吏索规费,默三月不能交纳,战马皆瘦,旅资尽竭,计无所出。忽忆同乡某在京行医,遂造门求助,适医者外出,乃候于其门。突有宦官率校尉数人至,误认默为医者,挟持入宫。盖神宗患目疾,肿痛,服清凉剂不效,故遣人觅良医。默既入大内,不敢辩白,遵外科法呈一方,肿痛立愈。神宗大悦,授八品御医。不久,升太医院院判。著有《家藏外科》一书,多可采者。今未见流传。

姚默本来是去拜访朋友,却被误认为是医者,挟持入宫,阴差阳错治好了万历皇帝的“目疾”。在这其中,虽然说皇帝是施令者,而宦官则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姚默是这一制度下的一个“幸运儿”。可见万历皇帝对于宦官的信任已经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

另一方面,类似姚默这种被直接任命医官的现象在明代也绝非少数现象。明初袭元之制,实行“配户当差”的户役制度。太医院官多由医户充任。医户大多世代行医,社会地位较低。太医院官品级较低,俸禄也较少,洪武二十五年,定太医院使月俸米十六石,太医院判月俸米十石,太医院御医月俸米六石五斗,太医院吏目月俸米五石。至于太医院中的医士,待遇很低。

明代初期已经有太医院医士缺员现象。而万历后期,帝既不视朝,不御讲筵,不亲郊庙,不批答奏章,中外官员缺亦不补。二十四年七月,礼部尚书孙丕扬言:“数月以来,庭推搁矣,行取停矣,年例废矣。诸臣中或以功高优叙,或以资深量迁,或服阙而除补。”三十年十二月,大学士沈一贯奏御史巡差缺员。万历时代一些重要职位尚有缺员现象,那么俸禄本来就不丰厚的太医院出现缺员现象,以致帝“遣人觅良医”就不足为奇了。

本页关键字:医药制度  宦官专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雌黄的药用价值        下一篇: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