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鼻烟传奇

鼻烟传奇

鼻烟始自明末,兴于清代。开始为达官员人们权力的象征,后来迵及百姓,主要用于避瘟。鼻烟用具中,又以鼻烟壶报为讲究,而鼻烟壶中所盛装的鼻烟则依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民间能够佩带者,多以预防瘟疫的避瘟散装之,高官贵人则以能用从外国进口的鼻烟为荣,也有人以此促进觉醒。后因战乱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日见减少,直至逐渐消亡,而鼻烟壶作为一种工艺品流传至今。

也许你不曾注意,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许多清代达官贤人的衣服上常常桂有一个小瓶,这个小瓶就是鼻烟壶,而里面装的就是鼻烟。《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写晴雯患病,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给她嗅些。晴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只觉得鼻中一股酸辣,透人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登时齐流。宝玉笑问如何,晴妥笑道;“果觉通快些。”

鼻烟始自明末,兴于清代。开始为达官员人们权力的象征,后来迵及百姓,主要用于避瘟。鼻烟用具中,又以鼻烟壶报为讲究,而鼻烟壶中所盛装的鼻烟则依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民间能够佩带者,多以预防瘟疫的避瘟散装之,高官贵人则以能用从外国进口的鼻烟为荣,也有人以此促进觉醒。后因战乱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日见减少,直至逐渐消亡,而鼻烟壶作为一种工艺品流传至今。

说到鼻烟,常会使人想到鸦片,其实错矣。鼻烟与鸦片不同,但与烟草有关。真正的鼻烟多是来自欧洲各国,最初称为“布路辉卢”、“大子孤”等,《门纪略》载:“又有鼻烟,制烟为末,研极细,色红,入鼻孔中,气倍辛辣,来自西城市舶,今粤中亦造之。本名洋烟,出大西洋,以烟杂香物花露辗细末,嗅之人鼻中。”

根据文献记载、鼻烟主要产自意大利,于明万历年间,由利窦玛泛海入广东,后又辗转进贡北京的皇帝。后来,康熙微服私访时,由汪儒望将此物进献给康熙,康熙用之感觉甚好,此后逐渐流传开来。到了雍正3年,意大利人来华进献的贡品,多为鼻烟,甚得皇帝的奖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有内务府造、洋造、广造以及土烟数种。”鼻烟的组成现今只有《广大新书》有记载:“香白芷2分,北细辛8分,焙干猪牙皂角2分,研薄2分,冰片3厘,干烟丝为君,干丝l钱,必配福烟6、7分。又药各研细末。酌量配合,不必拘分量,以色如棕色为佳。”

鼻烟的作用,《常中丞笔记》曰:“鼻烟,或胃风寒,或受秽气,以少许引之取嚏,则邪秽疏散,积满亦解。若刻不少间,反有致疾者,烟有多品,总以洋烟为最,取其滋润不烈.所以为佳。通竹窍,治惊风明目,定头痛,避疫尤验”。又有《有越笔记》载:“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烟火其品最为高逸”。到了清代慈禧太后的时期,鼻烟已经甚少,宫廷中的医生节以代鼻烟方洽疗鼻病和瘟疫。

鼻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消失,但是,通过嗅觉治疗疾病的方法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对人体黏膜吸收作用的研究也因此受到重视,这就是中医外治法中的鼻嗅疗法,又称纳鼻疗法。研究古代医家治疗疾病的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继承和提高,是今天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页关键字:鼻烟传奇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离骚》不离中医药        下一篇: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