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医药里的“七”
在中医药里,“七”字频频登场亮相,屡屡充当角色。不乏其例,不同凡响。
中草药里,药名末尾是“七”的有:三七、长春七、寸节七、豆叶七、五转七、蒿枝七、鸡心七、雷公七、菜子七、麦穗七、高粱七、人头七、桃儿七、扇子七、铜锣七、拐枣七、偏头七、马牙七、南瓜七、茴香七、盘龙七、朱砂七、凤尾七、铁牛七、金牛七、云雾七、荞叶七、象牙七、虎尾七、马蜂七、螃蟹七、鸳鸯七、白窝儿七、松打七、竹根七、猪毛七、蝎子七、秤杆七、飞天蜈蚣七……
中药方剂里,用“七”冠名的有:七宝美髯丹、七厘散、七味地黄丸、七味羌活膏、七生汤、七珍丸、七汁饮、七子散、七圣丸、七制香附丸……
在孙思邈《千金方》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的中草药有几千种。其中末尾为“七”的药物,仅有“三七”这一棵独苗。到后来,药名末尾为“七”的中草药逐渐增多,达到上百种,繁衍成为一个小家族——“七药”。人们认为,“七药”的“七”是“奇”之演变。“七药”,特指那些具有奇特疗效的草药,它既可单味也可组方。组方时以君药起主导作用治疗疾病。
上溯远古,神农与“七”密切关联。神农尝百草,历经七七四十九天,口尝365种药,并写就《神农本草经》,惠及天下。
“七”, 在中医药里有何玄机、蕴含着什么样的信息?
“七”,再现中医药的原本状态和方剂组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七药”中的“龙头老大”——“三七”做了这样的描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此处,李时珍既讲明了“三七”的叶片形态,又道出了“三七”的药名来历和药用功效。“七”,亦指方剂中药物的种类,如:七宝美髯丹是由何首乌、茯苓、牛膝、当归、枸杞子、菟丝子和补骨脂七味药物所组成。
“七”,彰显传统文化及独特的中医理论。先哲认为,“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七”是阴阳与五行之和。《黄帝内经》载,女子的身心节律、生长阶段、生命密码均与“七”密不可分。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人有七窍:鼻为肺窍、目为肝窍、口唇为脾窍、舌为心窍、耳为肾窍。致病有七因:风寒暑湿郁损衰。治疗有七法:补泻宣通理散收。伤害身心有七举: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房劳过度、久坐湿地伤肾;过食冷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药物方剂组成配伍禁忌中有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七”,昭示中医药的神奇功效。李时珍称“三七”为“金不换”。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以“七”命名的药物,皆为中药之珍品,具有像“三七”那样的神奇功效。另外,此类药物还主治“五劳七伤”,且有奇效。
“七”,铭记岐伯之千秋功业。“七”与“岐”同音,“七药”是由“岐黄之术”而来,一脉相承。以“七”命名的中医药,似乎特意纪念中医之祖——岐伯奠定我国中医药学基础,铸就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造福人类之功业。
“七”,一字多说。“七”, 在中医药里既有自然质功能,也有结构质功能。“七”,是一种物质,是一种功效,是五千年来由神农、岐伯、黄帝、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直至现代千千万万个医师的心血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
本页关键字:中医药 七字 千金方 本草纲目 三七 金牛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