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墨
“五胆八宝掺松烟、千锤百炼成方圆。奇墨入纸龙凤舞,内外兼用病魔寒”。这是一首清人吟咏“五胆八宝药墨”的诗篇。乍看,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此诗其实这首诗正道出了以药制墨和以墨人药的双重含义。
墨,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也是重要的文房用品。墨的产生制造,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1.以药制墨
相传最早的制墨家,是西周宜王的邢夷,据《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据考证,战国时期的竹简上所书的墨迹文字,乃是天然石墨,并非人工制造。秦以前皆用天然石墨,秦以后才出现人工造墨。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墨,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墨块。汉代,墨的重点产地是陕西汉阳,古称“麋”。据东汉·应劭《汉宫仪》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渝麋大墨一枚,渝麋小墨一枚。”可见,汉代宫廷已有用墨来赏封职官。故后来制墨有延用“古渝麋”的旧称。直到三国时期,才出现了有史以来记载的既其实又可信的魏国的一位有名的制墨专家——韦诞(字仲将),世称“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其制墨技艺可以想见。唐代由于政府的提倡,文人墨客的讲究,国家设官置厂,专事造墨。对于取材、选料多有拓展。如著名的墨官祖敏,制墨之佳,闻名天下。其制墨必用鹿角胶煎膏和成,这便发现了以药制墨的端倪。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安徽歙州奚廷洼所制之墨,赐给国姓,改名李超,其所制之墨,称为“李墨”或“新安香墨”。李廷已用龙脑、麝香制墨了。从此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美名,至此,李墨便成了最称誉于世的墨。
宋代,以徽墨为代表,名人辈出,出现了诸如张遇、潘谷、高滋、朱知常、戴彦衡、叶茂实、高庆等制墨名家。其墨主要分为油烟和松烟两大类。宜和帝以苏合油掺烟和墨,杂以百宝,金章宗购之每两黄金一斤,欲仿不能,叹谓墨妖。此时之墨,在制法上已有相当的改进了。
到了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开始出现了用桐油烟、猪油烟造墨。原料质杜提高,墨的光色黑润度也更上一层楼,并出现了专门用中药来制墨的制墨名家。据考,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墨工程君房,在制墨配方中,加入了十几种名贵的中药,如麝香、金箔、珍珠粉、冰片、公丁香等配料,制成了超漆烟墨,使墨的质量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达到了气味芳香,光色紫润,质地细腻,掭笔不胶,入纸不晕,宜书宜画的艺术效果。程君房曾经自夸说;“我墨百年后可代黄金。”的确,他所制的“玄元灵气”、“廖天一”两种墨,现在已经拿两三倍黄金的高价来购买它了。
随后,清代的四大制墨名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所制之墨,均掺中药,形成了以药制墨的奇特的中药它用文化现象。各家异彩纷呈,所用中药种类繁多,品种不一。如上海曹素功墨,其主要原料采用桐油,另外加上麻油、猪油、广胶、麝香、梅片、冰片、珍珠、金箔以及其他名贵中药香料,运用传统工艺,经过炼油、搅坯、翻晾、描金等十二道工序,历时一年之久,精制而成,其特点色泽如漆、香味浓郁,墨迹不腐不蛀。由于墨中加人十几种名贵中药材,其馨香之气起到了防腐避虫的作用。使用时墨气芳香沁人,能提神助兴,爽人益志。
又如清代举人谢松岱创制的“得阁”墨汁,采用四川高色素炭黑、骨胶、冰片、麝香、苯酚等药物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四川高色素炭黑,色深光亮;骨胶具有悬浮力,使墨着纸不湮;冰片、麝香均为名贵芳香中药材,清香四溢;苯酚为防腐剂,使墨汁长期贮存,不腐不臭,书画方便,四季咸宜。
2.以墨入药
药墨治病已被历代名医载入史册。晋代葛洪的《肘后方》载有“姜墨丸”治疗痢疾,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研浓墨点眼”治疗“飞丝入目红肿”的记载,《本草纲目》云“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
以药人墨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至南唐时,制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药墨也随之兴起,有在墨中加入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至宋时,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深受百姓欢迎。明清两代,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贾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亦常有墨锭,以备急用。而药墨确实也医治过不少人的疾病。后人又有以墨与其他药物制成的成方,如万应锭、八宝止血药墨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甚详:“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产后血晕、崩中醋磨服之、眯目、物芒人目、点磨瞳子上。”到清朝时胡开文的“徽州八宝五胆药墨”盛极—时,广为流传,它因以麝香等珍品入药,以醋为引,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并称中国三大奇药!
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得知家乡的“八宝五胆药墨”疗效神奇,便极力推荐使之成为朝廷贡品。从此,“八宝五胆药墨”以其药方奇、疗效奇、剂型奇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合称中国三大奇药。而胡开文也因为在中国中医药史上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专治皮肤病的“药墨华佗”。
八宝五胆药墨为皮肤科常用中成药,每锭重1.5克,有消炎解毒,活血止痛,凉血止血,消肿软坚,防腐收敛之功,适用于吐血,咳血,鼻衄,便血,赤白痢下,拥疽疮疡,无名肿毒,顽癣、皮炎、湿疹等。一般捣碎后用开水冲服,一次0.5克,一日2次,小儿酌减。外用,取适量,加水磨浓汁涂患处。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