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莫高窟的开塞露
开塞露是治疗小儿及年老体弱者便秘的一种常规药品,在临床上普遍使用。开塞露的主要成分为甘油,将甘油装入一个梨形的容器中,使用时将容器顶端刺破或剪开,涂以油脂少许,缓慢插入肛门,然后将药液挤入直肠内,润滑、刺激直肠壁,软化大便,使干燥的大便易于排出,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药物。这种简便实用的药物最早起源于甘肃。在甘肃莫高窟的敦煌医方中,有一首“疗大便不通方”,所记述的功效、外形都与开塞露极其相似,堪称开塞露的原型。
由于地处西北,古代甘肃人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都具有局限性,便秘在当时普遍存在,因此在敦煌卷子中有多首疗大便不通方。其中敦煌卷子S.5435记载的“疗大便不通方”,就是将苇筒子先插入生羊胆中,用线扎紧,然后用湿纸把苇筒子包裹住,以利于插入肛门,插入肛门后将胆汁挤入肛肠内,达到导泻通便的目的。而用动物胆汁导泻是非常科学的,将胆汁用于大便不通在我国医学史上由来已久,被尊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中,就有蜜煎导方用来治疗大便硬结,《伤寒论》记载:“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在敦煌卷子《杂疗病药方》(P.3378)中“疗大便不通,上猪胆一枚,一灌即差”的记载,都说明猪胆汁在治疗便秘时的重要作用。
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中将敦煌卷子S.5435命名为《不知名医方第四种》,卷子为册页装,现存十九页,有四周单边框界,每页七行,每行十二字。卷子上“使馆崔相公有此”的记载,据此考崔协为五代后唐人,卒于926年(据《五代史》卷五十八本传),故将此卷子之编撰年代定格在五代时期,这就说明,早在五代时期,朴素的甘肃人就已经制作了简易的开塞露应用于临床,只是还没有使用“开塞露”这个名称而已。
不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功能上,现在的开塞露和数千多年前由动物胆囊制成的开塞露都异曲同工。使人震撼之余,更加提示我们,甘肃是中医学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甘肃的敦煌医学不是死了几千年的木乃伊,而是活了数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对现代临床也有指导作用。
本页关键字:起源于莫高窟的开塞露 开塞露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赏《二王全帖》探索“二王”疾患与治方 下一篇: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