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展示二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贡献给中华民族的一份独特财富。
九芝堂——作为湖湘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她将“悬壶济世、利泽生民”的湖湘中医药文化传统精髓一脉传承。
清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天下初安,疮痍满目,劳澄先生(字在兹,号林屋山人)“心忧天下”目睹民生艰难,疾疫肆虐,在古城长沙坡子街开无名小药店,这就是九芝堂的前身。劳澄先生在创建初期就仿效神农氏亲自试药,立下了“吾药必吾先尝之”的规矩,凡是九芝堂研配出的新药,都要在自己或者亲属身上试验,以确保用药安全。劳澄之子劳楫取劳澄所绘《天香书屋图》,图中“植双桂,桂生九芝”,以画中九芝为名,将药店正式称作“劳九芝堂药铺”。经过数代苦心经营,九芝堂由小到大,渐成规模。
近300多年以来,九芝堂秉承中国医药文化的优良传统,吸取湖湘文化“敢为人先、务实求精”的精神,尊崇“药者当付全力,医者当问良心”的祖训。在选材方面, 九芝堂非道地的药材不用,如肉桂选用越南产的上桂,鹿茸多用锯茸、西茸。为了保证成药的品质,还从采收季节上加以注意,如薄荷必用秋叶,蜂蜜则用水分少、浓度高的冬蜜。制麝香蟾蜍丸需取端午节时的蟾蜍毒汁制成。因为选料考究,九芝堂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药材鉴别技术,目前九芝堂的这项技术正在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下去。
易振球老先生仍作为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采购部的资深员工,具有丰富的药材鉴别经验,如在众多的柴胡种类中,易老能准确鉴别其中约18种以上。
同时,九芝堂在制作工艺上也非常讲究,如熬制膏药的葱油要预先熬成膏状油质,黄丹按季节下料,熬炼时掌握火候,药料须待油熬至成滴水成珠时方可拌入,收膏时趁热洒水入锅,让蒸气把油烟带走,如此制成的膏药有明如镜、黑如漆、热天不流汁、冬天不硬不脱、香味浓的优点。九芝堂还对碾磨技术进行了改进,改变传统手碾、脚碾的工艺而采取跳碾,跳碾技术目前仍流传于湖南和江西。因为有较高的研粉、漂洗技术,同治年间,九芝堂又新添了给长沙县善后局加工荸荠粉、百合粉等贡品的特殊业务。
为了更好地挖掘成药的疗效,九芝堂人不墨守陈规,而是匠心独具,创造性地整理出一本成药配方,品种多达320种,均以古典成方为基础,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适当地增、减、化、裁。比如儿科药“灵宝如意丸”,加重了麝香的剂量,并将天麻用姜汁煮透,紫金锭把古方紫金锭与玉枢丹两个处方合二为一,对小儿惊风有奇效;治疗跌打损伤的狗皮膏药,除增加麝香外,还增加海马、三七等几种伤科要药。九芝堂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和传统制剂技术对中药制药方法进行了完善和提高,代表了湖湘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方法的最高标准和水平。
因为九芝堂的产品选料精良、做工精湛,深得海内外顾客的信任。长沙望城县百岁老人刘和清服用九芝堂参桂鹿茸丸40余年,更是在当地传为美谈。
九芝堂药铺“恤苦济贫,优益同业”,每逢初一、十五半价销售附桂紫金膏,平日对穷苦百姓无偿散发“万应膏”、“时疫散”等常备小药品,对垂危的病人赊销药品,救治危急病人夜晚出诊。在经营上:突破地域性,广纳贤才,注重品德修养,打破了只用本邦人的陋习。这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就这样, 九堂的先辈们将“药者当付全力、医者当问良心”的经营理念和高尚精神世代相传,现代九芝堂人正将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化作一种种品质优良的药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展示一 下一篇:仙茅古称婆罗门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