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诜:从炼丹少年到食疗鼻祖
如果不是因祸得福,唐代医学家孟诜(公元621-713年)多半会在炼丹炉旁终老一生。但是,正是那场贬谪,促使孟诜放下之前的所有,开始沉静下来转向对中医药学的研究与实践,逐步从一位炼丹少年成长为食疗大师,撰写下世界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著称于世。
社会的主流风气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上行下效。公元618年,唐朝在长安建立。唐高祖李渊视道教始祖老子李耳为祖先,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由此,道教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全国上下多以道教为正统,炼制仙丹,追求长生不老的风尚又开始盛行。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汝州梁县(今河南汝州)人孟诜在身为学官的父亲的熏陶下,自小就见识广博,钟爱炼丹之术,精通有关炼丹的各种中药以及方法。
后来,孟诜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被任命为长乐县尉等,到了唐武后垂拱(公元685-688年)初年,升迁为专门负责起草诏令的凤阁舍人。其间,一次孟诜到同事凤阁侍郎刘祎之家做客,看到武则天赐给刘祎之的黄金,他凭借多年的炼丹经历断定,那不是真正的黄金,而是人们用多种矿物锻炼用来入药的金子,并说:“如果把它放在火上,会出五色之气。”刘祎之按照孟诜所说的去做,果然被赏赐的黄金出现了五色之气。
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呢。很快,武则天就知道了孟诜妄议黄金的事情,非常不高兴。随便找了个由头,把孟诜贬谪到台州(今属浙江辖区)担任司马。尽管后来孟诜又被先后升迁为春官侍郎、同州刺史,甚至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但是从长安到台州的任职经历,让孟诜开始冷静地思考长寿与药疗的关系,摒弃炼丹的旧路,重新重视起年轻时老师孙思邈所推崇的食疗养生思想,在食疗方面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路途来。
心若不在了,官衔地位也就成了摆设和形式。唐中宗神龙(公元705-707年)初年,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而且早已厌倦官场是非的孟诜下定决心辞官,受到皇帝恩准后,回到伊阳(今河南汝阳)山中居住,继续深入研究食疗方法。
在伊阳山居期间,孟诜融会贯通孙思邈所传授的医术,并在侍童的陪伴下,经常深入山中采集中药。回到家里,借助山泉清洗后,按方炮制,悬壶济世。由于医术不俗,医治病人,疗效显著,孟诜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人们看到孟诜年纪那么大了,还有着壮年人的容貌和力气,就向他请教养生的秘诀。每每至此,孟诜都会笑着说:“要想保养身体,调养性情,必须做到善言不离口,良药不离口。”
随着研究的深入,孟诜发现,在已知的文献中,《周礼》中记录了“食医”之职;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相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老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提出“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的论述,他们都强调食疗的重要性但除此之外,他还没有找到有关指导人们食疗方法的书籍。
于是,孟诜决定系统整理自己所能找到的唐代及以前的食疗经验,同时结合自己此生的实践心得,撰写一部有关食疗的著作,来启迪同道,施惠后人。决心既定,立即实施。就这样,伴着山中的阵阵松涛,淙淙清泉以及婉转的鸟鸣,在耗费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一部辨析食性,论述功能,明确主治,详记用法,鉴别异同,标示禁忌,取名为《补养方》的食疗专著问世。
在《补养方》中,孟诜开宗明义地推崇通过食疗治病养生,详细记载食物的行为功能,主治疾病等,重视食药禁忌,明确动物内脏的食疗功效,提出食疗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此外,他对食药采收时节的记录较孙思邈更加详细,具体到了采收时日;收录有紫菜、船底苔、干苔、海藻、木耳等品种,丰富了藻菌类的食疗内容。后来,孟诜的弟子张鼎在《补养方》的基础上,补充食物89种,改名为《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在问世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受到当时医家的重视。陈藏器在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所著的《本草拾遗》,就最早引用了《食疗本草》的内容。后来北宋时期,日本人丹波康赖所著《医心方》;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都多处引用《食疗本草的原文》。可以说,《食疗本草》是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孟诜也因此被世人誉为食疗鼻祖。
本页关键字:孟诜 唐代医学家 炼丹少年 食疗鼻祖 食疗大师 食疗本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三月顺时养生: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中医肿瘤的发病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