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时敲打心包经 解郁减压护心强身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对应属相是狗,天黑后,从戌时狗开始守夜看家,故称“成狗”。《黄帝内经》说心为君主之官,心包就像侍应君主的近臣,狗是保护主人,心包经是保护心脏的。这个时候该吃晚饭了,一定要吃得开开心心,不要喝酒和暴饮暴食,否则容易得心肌缺血。此间最易心热烦躁脾气大,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时宜采取右侧卧位。
心包经值班的时候,我们的心气比较顺了。这个时候是我们一天当中的第三个黄金段,这个时间你可以学习,可以去散步、去锻炼身体。但是,当心包经值班时间快结束时,可能是你散步回来以后,你需要再喝一杯淡茶水或者是水,让你的血管保持通畅。
何谓心包?顾名思义,心包似乎有“包心”的意味。在中医学说中,心包为心看门护院。其实心包就是心外面的一层薄膜。这层薄膜对于心备加体贴、呵护,邪气犯心,必先攻击心包。也可以说,有了心包相当于给心上了保险,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的疾病大多与心脏、神志有关。实践证明:心包经与我们的生活须臾不可脱离,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认识。
心包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在紧张的时候手心容易出汗,到底为什么“心里”紧张,汗却那么快地就出现在“手”上呢?因为汗为心的津液,所以,在紧张的时候,人的气机就乱了,手厥阴心包经就以“替补”的形式开始代替心行使功能,心包经的收敛功能不能得到发挥,那么,汗液就散布到了手上。有时候我们的肘臂曲伸起来好像总有点生硬,在较为拘谨的场合不由自主地会搓手,这种下意识动作其实也是一种自救,一种自我的帮助,实际上搓手心也是在“内求”心包经,希望其发挥功能救自己于危难之中。还有的时候好像也没人得罪你,没有人欠你的钱不还,但总就觉得胸胁胀闷,有时候我们心痛、心烦,心气怎么也不顺,但有时候我们却出乎意料像个傻子一样笑个不停。为什么会这样,平常那些老人在责备的时候多会说, “你这孩子,也不知道是哪根筋出了问题”。或许他们说的“筋”就是“经”,也就是手厥阴心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心经是君主之官。君主之官就有个特性,就是君主不受邪。心包经相当于心经的外卫。外卫是代君受过者,就好像过去的宦官。如果君主有了问题,我们不能去打君主,就是不能直接去打我们的心脏,那会更加危害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是可以去打宦官,宦官就是替君主受过的,所以可以去拍打心包经。心是君主,那心包就是一个护卫,保护心脏免受外邪的侵犯。对这里而言就是心包经具有“代心受过”的特点,从其循行的具体路线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来。心包经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起于胸中乳头外一寸天池穴,止于中指指甲旁的中冲穴,左右臂各9个穴位。故可以对付上、中、下三焦之病症.同时还能代心受过,被称为“心仓之臣”,以担当保护我们身体的神明之主(心脏)。
这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点,心包经直线经过手掌、手腕、手臂,然后进入左边的心脏,两手是对称的。若出现了唉声叹气、胸闷、乳房痛等情况的时候,用手掌重重地敲打手掌内侧,或者用手掌敲左手手腕上的三个指头处就可以了。要知道,手指上的穴位是经络的末端,如果我们将经络比做是琴弦的话,那么我们手指的练习就好比是在琴弦的一端弹琴,必然带动着整条琴弦(经络)的振动,经络时常活动着,自然就会保持通的状态,手上心包经畅通了,心脏自然就健康。
中医小常识
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官穴),沿中指桡侧,出中端桡侧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本页关键字:戌时 敲打心包经 心包经 解郁减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戌时养生操 驱烦除闷、化解心郁 下一篇:酉时肾经当令 藏好肾精很关键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四月顺时养生:补肾调阴阳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谷雨养生
- 未时小肠经当令 辨清浊调配营养
- 申时膀胱经当令 多喝水让膀胱经活力十足
- 酉时肾经当令 藏好肾精很关键
- 戌时敲打心包经 解郁减压护心强身
- 戌时养生操 驱烦除闷、化解心郁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