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菜亦药话薤白 外敷治疮疡,内服宽胸阳
有一种蔬菜,远看像韭,细长有剑脊;近看像葱,青绿又中空。从地里拔出来又像蒜,甚至连味道都像蒜一样辛辣,简直就是这三种蔬菜的合体!明代著名中药学家李时珍对它的描述颇有诗情画意:“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这就是薤白。
历史悠久的蔬菜 承载乡愁的美味
这种菜作为蔬菜,在先秦时就开始了。《礼记·内则》称:“脂用葱,膏用薤。”可见古人对薤的使用已经喝葱一样寻常了。到了西汉,渤海太守龚遂劝导人们在自家的菜园多薤,以后随着栽培技术的普及,“宅蒜”以及“家芝”的称呼接踵而至。更是成为从古至今的农村常见蔬菜。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村居卧病》中写下:“种薤三十畦,秋来欲堪刈。望黍作冬酒,留薤为春菜。”
江苏很多地方的农村至今仍有在家中菜园中薤白的传统。很多迷恋这种美味的城里年轻人,还会从老家带一些薤白回城中栽种,阳台上也因此多了一片带着独特美味的乡愁。
医治“心”病的良药 内外兼“修”的绿植
药用的薤白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鳞茎。薤白用于治疗疾病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功效很多,比如行气导滞,对于用薤治疗心病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出现了。《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就有“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的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中,又把薤白与其他药物配伍,留下了传世经典名方——瓜蒌薤白白酒汤,用于治疗胸痹等病症,也成为如今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等属胸阳不振,痰阻气滞导致的病症的良方。这个经典方剂中,薤白为臣药,主要作用是通阳散结、行气止痛。
薤白性辛味苦偏温,除了前面提到的功效,还有不少用途。比如,《千金·食治》中记载其“能生肌肉,利产妇。”《食疗本草》中记载其能“治妇人赤白带下。”《本草备要》记载其“利窍。治肺气喘急。”
薤白也是一种可以用于外治的中草药。比如北宋中药学家寇宗奭撰写的《本草衍义》中记载其“与蜜同捣,涂汤火伤。”岭南一些民间偏方用其和生盐捣烂外敷治疗部分疮疡类疾病。南京以前有的赤脚医生用其打烂外敷,另外取野菊花煎水内服,治部分疮疖类疾病。
薤叶也是一种可以外治的中草药,晋代葛洪编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其外治疾病的记载,如“治疥疮,煮洗佳,捣如泥敷亦得。”
通气、滑窍、助阳佳品 发热、阴虚、无滞者慎用
薤白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功效呢?清代名医黄宫绣在其所撰写的《本草求真》中给出了非常精辟详细的解答,因为薤味辛则散,所以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因为薤味苦则降,所以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因为薤气温则散,所以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因为薤体滑则通,所以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
因此,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肿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产可治,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黄宫秀用了十个字对薤白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
需要注意的是,发热、阴虚、无滞者慎用薤白。古代医家也多有提示,《食疗本草》中提醒发热病人不宜多食。《本草汇言》中告诫阴虚发热病不宜食。《本草从新》则强调因为薤白属于滑利之品,无滞勿用。一般人也不适合多吃,因为《随息居饮食谱》中提醒:“多食发热,忌与韭同。”
薤白的种植要点
薤白种植一般是在每年的八月份左右进行,可以采用种子繁殖也可以采用分株繁殖。分株繁殖只适用于小面积的花盆种植,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种子繁殖则是一种比较通用的种植方法,一般先将种子在50℃水中泡4小时后,放在20℃下催芽,等50%萌动后则可播种。播后覆土并且保温帮助出苗,出苗期要覆稻草,浇小水,可以提高出苗率。
需要注意的就是栽种的密度,一般情况下是按照行间距二十厘米,株间距六到十厘米左右的间隔进行栽种。在栽种之后一周的时间,要观察田间幼苗的生长情况,如果有出现死苗的现象,要及时进行补苗。还要注意进行科学的培土,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薤白的壮大。培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薤白的地下鳞茎变绿,影响质量。培土一般在小满前后进行,连续2~3次,把根茎部裸露的鳞茎全部深盖。
夏末秋初,当鳞茎基部有2~3叶枯黄,假茎失水变软倒伏,鳞茎外层鳞片革质化时则可收获。
上一篇:“损谷”亦养生 令脾胃复归其自然 下一篇:秋风起,蟹脚痒 如何吃蟹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