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们的情绪会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防暑防湿
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俗语说,“热在三伏。”第三伏般在立秋之后,故又有“秋老虎”之说。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就是“湿”。这段时期大多雨绵绵,湿度较高,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因此,这个时期的养生,要继续防暑降温,同时特别注意防止湿热、湿寒的侵袭。不可仍像夏季那样,在外乘凉和露宿,或涉水淋雨、冷水浇头冲身。晚间睡眠腹部要注意盖毛巾被或凉被,避免湿热、湿寒引发的四肢沉重、肌肉酸痛。刚入秋时,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稍不慎很容易发生菌痢、食物中毒、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出现急性感染性腹泻,故须严加防范。饮食上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病从口入,保护脾胃,以免湿热、湿寒内蕴,毒滞肠中。由于人体消化功能较差,因此不能大量摄入肉食,可多食豆类及薏苡仁等利湿之品。且要注意“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坏脾胃。同时,还应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淡盐水、绿茶、绿豆汤以及酸梅汤等各种清凉饮料。
中秋:养阴防燥
“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燥”邪当令。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常出现皮肤干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注意饮水喝汤补充水分,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类食品,适当多吃些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新鲜果蔬,以便养阴润燥。秋燥者还可用中医名方“增液汤”(以生地、麦冬、玄参、甘草各10g煎水)代茶饮。由于燥易伤肺,而肺主皮毛,肺气虚弱则毛发不固,所以在此时节还要注意养发、护发。此外,还应涂擦唇膏、护肤霜,保护口唇皮肤,防止干裂。
晚秋:防寒防郁
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萧杀,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此时最容易引发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风寒痹湿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与加重。故养生重点除仍需预防燥邪损伤外,还要注意防止寒邪伤人,重视耐寒锻炼。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种慢性宿疾者,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此外,这个时期秋雨绵绵,秋风瑟瑟,气压较低,人们心情容易感到沉闷抑郁,无精打采,意志消沉。特别是老年人和在外游子,在阴雨天更容易感到沮丧萎靡。因此,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调整情志,保持内心宁静,培养乐观情绪,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注意丰富饮食,与亲朋好友一起外出旅游,登高赏景,
感受秋高气爽,有益于身心健康。晚秋时节还是调理脾胃,为冬季进补做“底补”的最佳时期。做“底补”可选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用,或用芡实炖牛肉食用。经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之后便可放心进补以抵御严寒了。
本页关键字:防暑防湿 养阴防燥 防寒防郁 初秋 中秋 晚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下一篇: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秋养生
- 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 八月养生吃啥好 日常起居有宜忌
- 三伏天人体要“三通”
- “三伏天”要注意三个方面
- 曹元成荣获中央社院优秀奖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