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肝气正当令 养肝护脾6“妙法”
春天的时候,时令给你的身体注入了阳气,人的身体有个本能,就是一旦有了动力,它就要冲击身体原来就有的病灶,并将病邪驱赶出境,这就好像勤快的家庭主妇,看到屋子脏乱一定要打扫一样。这种力量是借助肝脏来表现的,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此时的肝脏就像春天的树木正当生叶发芽之机。这时人最容易生气发火,肝胆相表里,肝脏的火气要借胆经的通道才能外发,所以好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嘴里发苦,肩膀酸痛,头皮酸痛,乳房及两肋胀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
另外,春天肝火旺,人体的阳气开始不断的向外宣发,皮肤毛孔也舒张开放,这时最易感受风寒,所以说“春捂秋冻”是很有道理的。很多人这时不注意保暖,一旦着凉就会犯咳喘病,尤其是夜里咳嗽不止。肺脏在中医里属金,正好抑制肝火(肝属木)的宣发(金克木),但春天是木最旺的时候,肝气是最强大的,谁也抑制不了,于是就出现了“木火刑金”的情况,此时肺脏外有风寒束表,宣发功能受阻,内有肝火相逼火气难发,于是就只有借咳嗽这一病理现象来排解内火和外寒了。
春天既要养肝,又要护脾。春季有人经常腿抽筋,有人会腹泻,有人会困倦,这又是一种情形,叫做“肝旺脾虚”。五行中肝脏属木,脾脏属土,二者相克。肝气过旺,气血过多的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血液灌溉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供血无力,造成上述诸般病状,这时就要服用一些健脾补血的药物,例如逍遥丸之类,脾血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其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肝脏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春季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健康安康。
下面介绍几种养肝护脾的方法:
1、饮护肝汤
枸杞粥:枸杞子30克,大米60克。先将大米煮成半熟,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食用。此粥适合那些经常头晕目涩、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的人。肝炎患者服用枸杞粥,则有保肝护肝、促使肝细胞再生的良效。
此外,黑米粥和红枣粥也适合春季护肝护脾。其中黑米粥适合肝肾虚损及妇女产后体虚;红枣粥则更适于脾胃虚弱者。
2、喝养肝茶
蜜糖红茶:冲泡红茶,再根据个人口味调适量蜂蜜、红糖。每天饭前喝1次,能温中养胃、护肝驱寒,适合肝火旺,脾胃功能不佳者。
葱白生姜茶:大葱1根,拍扁切碎放锅里,加开水1碗,用大火烧沸,加红茶适量,调入生姜汁l匙,冲浓茶趁热饮用。喝完后就可以上床睡觉,能增热御寒。
3、压护肝穴
双手相叠,擦两乳间的膻中穴,上下往返30次,可舒畅气机,刺激胸腺,增强免疫力。或者也可以两拳松握,捶击两小腿上部的足三里穴,可补肾强肝,固护脾胃。
4、做护肝操
干洗腿,两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向下摩擦到脚踝,然后再往上到腿根。或也可揉腿肚,即以两手掌夹紧一侧的小腿肚,旋转揉动。
卧姿养肝。春季宜早睡早起,睡觉最好能头东脚西,仰卧而睡。同时,还可在睡前做做吞津运动,每天一次。
按摩两胁(即两肋外侧)。自然站立,两手分别反复摩擦两肋外侧,直到局部发红发热为止。
5、晒眼养肝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所以,如果肝脏受损,就会让眼睛觉得干涩、困乏。反之,养好眼也能护肝。春天的阳光温暖却不强烈,建议人们可以全身放松,面对太阳,闭上眼睛,让玻璃窗和眼睑滤去过于强烈的太阳射线,使温热的阳光透进眼球,同时转眼珠,先顺时针方向缓缓转10次,再逆时针转10次,每天持续15分钟即可。
6、调摄情志
春天要特别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肝气抑郁,否则就会生出许多病来。比如,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寻求适当的方法及时宣泄。万物升发的季节,不妨多出去走走,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疏散肝气,避免郁结。
本页关键字:肝旺脾虚 养肝茶 护肝穴 晒眼养肝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春日踏青提防“桃花癣” 正确调护有“五忌” 下一篇:春主升发应“养阳”,通达阳气“梳头功”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谷雨养生
- 施奠邦
- “强身固本,扶正御邪”是防疫的首要之法
- 春主升发应“养阳”,通达阳气“梳头功”
- 谷雨养生:夜卧早起以养肝 少酸增甘健脾胃
- 中医药能抗疫缘于7种学术基因
- 华野九纵的勇士----刘呈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