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环境养生 --> 风邪致病分“内外”,日常调护以防风为要

风邪致病分“内外”,日常调护以防风为要

中医将由风邪导致的疾病,或具有风邪特性的病候均称作“风证”。这里就引出了“外风”和“内风”的概念。

一、风乃一种自然现象

众所周知,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中因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入补充,空气的对流就产生了风。因此,自然界的风也就具备了流动(行走)、上升(上行)的特性。中医理论中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自然界的风与人体发生的疾病相结合,形象地阐述了与风有关的疾病发生的原理、发展变化、特征,并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治疗中。

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也带来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六气的正常运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但是如果气候反常,六气太过或不及,或者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六气则能成为致病因素,此时六气则变成了“六淫”或“六邪”。这种情况下,自然界的风就变成了致病的“风邪”。

二、可自外来,也可由内生

中医将由风邪导致的疾病,或具有风邪特性的病候均称作“风证”。这里就引出了“外风”和“内风”的概念。

如果外界风邪过于强盛或者人的(整体或局部)抵抗力低下,感受风邪导致了疾病的发生,此时的风邪称作“外风”,此类风邪侵袭产生的疾病称作“外感证”。中医辨证可见风邪袭表、肺卫失宣、风邪侵袭、经络痹阻等。

“内风”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于平衡导致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具有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中医辨证可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虚风燥等证型。相较外风导致的疾病,内风主要表现为各种脏腑失调的症状。

三、风邪致病,可见以下特点

风邪具备了自然界之风流动、上升的特性,其特点轻扬、善动。

1、多见头面部症状

《素问》:“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多侵犯人的头部、上部和肌肤,多表现为头痛、颈项僵痛、汗出恶风、颜面浮肿等症状。

2、发病急、变化快,病位游移

风性善行数变,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以风邪为主侵犯关节会导致关节游走性疼痛,临床常见有些关节疼痛的患者,有时在肩关节,有时在肘关节;有时左边重,有时右边重,又称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变化极快,如中风发病迅速,单侧半身瘫痪,严重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病情变化之快有如被风击倒一般。

3、多见肢体动摇不定

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人体阴阳失调、肝风内动时,以眩晕、肢体麻木、震颤抽搐等为基本特征。

4、风邪很少单独致病

风邪多挟寒、挟湿侵袭肌肉、关节,出现头项僵硬、肌肉疼痛、关节肿胀等;挟热上犯可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

四、与“风”有关的腧穴可治风

中医针灸学中有很多腧穴的穴名中带有“风”,都可以治疗“风邪”为患的病证,既可以疏散外风,又可以平息内风。

风池穴、风府穴:疏散风邪、清肝息风、祛风通络。风池穴、风府穴善治一切风邪,既能疏散外风,又能清肝潜阳,平息内风。

翳风穴:散风聪耳,疏通经络。翳风穴善于疏散少阳风邪,改善外风引起之侧头部、耳部症状和面瘫口眼歪斜,亦可治疗内风引起吞咽困难,言语不利等。

风门穴:疏风止痒,宣肺平喘。风门穴善于宣散人体上部风邪。

风市穴:祛风止痒,疏经通络。风市穴可用于血虚生风或血虚风燥之遍身瘙痒。

此外,还有一个治疗内风的要穴太冲穴。太冲穴是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和阴虚风动之重要腧穴。

五、调护以防风为要

1、起居防外风

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着装;躲避突然出现的强风及门窗缝隙之风(中医称之为“虚邪贼风”);避免汗后当风;保持身体处于良好状态,过于疲劳容易导致防御能力降低。

2、警惕生内风

保持情绪舒畅;有发热疾病及时有效退烧;中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可适当采用中医针灸或中药调整身体失衡状态;患皮肤疾病者需忌食辛辣发物以免助热生风等。

本页关键字:风证  外风  内风  外感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白领人士办公室里巧锻炼        下一篇:春暖花开阳光充足,两个时段晒太阳更有助健康

>> 返回环境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