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之内风是气血逆乱犯
痫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受伤,神机受损,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各“癫痫”,俗称“羊痫风”。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如常人为特征。又称为“痫证”、“癫痫”、“羊痫风”等。自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癫痫包括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出现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不同类型。
癫痫病的形成,大多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身患其它疾病是为痫病的主要病因,痰瘀浊邪蒙闭脑窍,窜走经络则是造成癫痫发作的直接因素。本病机理可概括为脏腑机能失调整,阴阳升降失职,以致风、痰、火、气交杂,但以脑髓神机受累为主,与肝脾心肾关联密切。如肝肾阴虚,水水涵木,木旺化木,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出现肢体抽搐,角弓反张。若脾虚不能运化,津液水湿积聚成痰,痰迷心窍,则出现神不守舍,意识丧失。脏气不平,气血逆乱犯脑是为癫痫发作的病机特点,内风是其发病动因,实邪闭窍为风动的内在因素,脾胃失职是为病机关键。
癫痫内风之形成多与气、血、痰、火密切相关。
风胜则动,内风动越是发痫的动因。古今医家认为,所谓内风者,是本气自病。风者,气之生,也可以说是气机运行形式的异常表现。至于人体本气的形成,是始于肾,释放于肝,升降于脾,宣散于肺,贯行于心,敷布于经络,内而三焦,外而肢体百骸,以供生理之用。又以脾胃为气血之海,十二经脉之长,脾为阴土而升于阳,胃为阳土而降于阴,土位居中,而火上,水下,左主乎升,右主乎降,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左木右金之际,水火之上下交济,水火之上下交济,升则赖脾气之左旋,此谓生理之常。若反此者则为病气,由于气机不畅,肝无疏泄之能,阳气堆积于内,阳动必生风。以风者善行而数变,阳多即气亢盛,即可化火,火性炎上,上犯于脑,扰乱神明致痫发;阳少即气虚,以气帅血行,气不足则血络不畅可致血瘀。
无论气郁血虚均能使津液不行而外渗,其稀者为饮,浊厚者为痰。由此可见因内风、本气自病以后,可呈现火郁、痰浊、血瘀等病理变化。至于痰浊、血瘀阻塞清窍在痫病发病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根本皆有所所在生,又有风火密切相关。
概言之,痫病的病理即是气血升降逆乱在脑,风火痰瘀闭阻窍络,而风由气病的病理即是气血升降逆乱在脑,风火痰瘀闭阻窍络,而风由气生,火由气积,血由风气内迫,痰浊由败血、津液外渗而成。在治疗上也以化痰通络开窍熄风为要务。
由于痫病临床表现复杂,在注意内风与气血痰火之间关系的同时,医家对脏腑经络失调的认识也很重视,如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四》云“大凡风痫病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乃肝经有热也”,此强调肝经郁热致痫的作用。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痫证》云“盖痫痰之原,得之惊……盖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恐气归肾,惊气归心,并于心肾,则肝脾独虚,肝虚则生风,脾虚则生痰,蓄极而通,其发也暴,故令风痰上壅而痫作也”,龚氏则强调惊恐并于心肾,肝脾独虚的病理。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癫痫总论》曰“大抵癫痫之发,由肾中阴火上逆,而肝从之,故作搐搦,搐搦则偏身之脂液促迫,而气上逆,吐出口也,然肾间动气,乃生气之原,肾伤则志不足,故神躁扰,火逆上,攻动其痰而厥也。或经脉引入外邪,内伤深入,伤其生气之原,邪正混乱,天枢不发,卫气固留于阴而不行,不行则阴气蓄满,郁极乃发,发则命门之相火自下逆上,填塞其窍,惟迫而上胸臆,流出于口,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不胜其冲逆,故卒倒而不知人也,食顷,火气退散乃醒”。
清·张璐《张氏医通·痫》也认为“痫证之发,由肾龙火上升,肝家雷火相以协助也。”可见两位张氏强调肝肾亏虚,相火妄动的病机特点。
而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肾》则云“诸痫,肾经病也……诸痫之源,虽根于肾,而诸痫之发,实应五脏”,此又主张肾为痫病之根源。而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痫症论治》总而言之“痫证,肝、胆、心、肾病,而旁及阴阳维、跷、督经俱动也。”。
本页关键字:癫痫 癫痫病因 癫痫之内风是气血逆乱犯 免费索取癫痫病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