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
耳鸣一症,多见于身体亏虚的中老年患者。近年来,耳鸣的发病似有年轻化趋势。白领人群、管理阶层中的部分人士,因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时间和质量难以保证,又整天与电脑为伍,因耳鸣来就诊之人日渐增多。
耳鸣是一种在没有外界声、电刺激条件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耳鸣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但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耳鸣产生的原因
耳鸣之声,在不同的个体可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为一侧耳鸣,有的则为两侧耳鸣。有的表现为绵绵的蝉鸣之音,有的表现为低沉的“隆隆”“嗡嗡”之声,有的阵发为高亢的机器轰鸣声。耳鸣重者,整日持续不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耳鸣轻者,疲劳或睡眠障碍时,偶有发生,似无大碍。造成耳鸣的原因很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不同。病理性因素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是外耳或中耳的听觉失灵,不能接收周围的声音,内耳所产生的微弱声音就会变得清晰可闻。
二是内耳受伤,失去了转化声音能量的功能,自身产生的微弱声音的声量就会变得较强,即使在很嘈杂的环境中都能听到。
三是来自于其他原因的耳鸣。如一些肾病患者,会使耳朵听觉器官附近的血管发生异常变化,使得血液供应和流通不畅,就会产生一些声音。年老体衰血液质量较差者也会出现耳鸣。因耳周血管的血流不畅而产生的声音,也会被听得一清二楚而形成耳鸣。
耳鸣的出现,有时也可能是某种局部病变的预兆,如位于听神经的肿瘤。其他如耳硬化症(一种发生于中耳听小骨的疾病)、耳毒性药物中毒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耳鸣。
导致耳鸣的非病理性因素也很多,甚至有可能仅仅由于一小片耵聍(即耳屎)接触到鼓膜而引起耳鸣。较为常见的是因过于劳累、睡眠障碍、噪声干扰、压力过大、年迈体弱或强烈的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听神经的“异常放电”而出现耳鸣。
临床也可见到少数人因为对味精、盐、咖啡因及酒精等过敏而引起耳鸣。有现代文献表明,吸烟者的血管系统容易狭窄,使血液流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耳鸣的发生概率相对偏高。
耳鸣的程度分类
由于耳鸣不是一个独立的病,造成耳鸣的病因又很复杂,因此耳鸣的分类很难统一。
按耳鸣的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轻度耳鸣:间歇发作,或仅在夜间或安静的环境中出现轻微的耳鸣。
中度耳鸣:持续耳鸣,在嘈杂的环境中仍感受到耳鸣。
重度耳鸣:持续耳鸣,严重影响听力、情绪、工作和社交活动。
极重度耳鸣:长期持续的耳鸣,患者难以忍受耳鸣带来的痛苦。
中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耳鸣是多种病症的常见症状,常与耳聋合并出现,多发于中老年人,故有“聋为鸣之渐,鸣为聋之始”之说。古代医籍中对耳鸣的论述很多,如《黄帝内经》中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明代医籍《景岳全书》中说:“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多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致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
耳为肾之窍,耳由肾所主,其又与其他脏腑经络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失调皆可导致耳鸣。其中,由外感邪气、脏腑内生痰火瘀滞引起的耳鸣多为实证,由脏腑虚损、久病耗损所致的耳鸣多为虚证,其病理机制各不相同。
实证耳鸣
风邪外袭:风邪外袭,耳内经气痞塞不宣,清窍不利,故见耳鸣,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治疗当以控制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肝胆火逆:多由七情内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胆火逆,循经上蒸而致耳鸣,多属心源性耳聋。龙胆泻肝丸(汤)是中医药治疗的基本方。
气血瘀阻:气血瘀阻,闭塞耳窍所致,多由高血压、血管硬化、脑供血不足等所致。此类耳鸣的治疗,当以治疗原发性疾病为主。
虚证耳鸣
肾精不足:耳鸣而伴有腰酸、膝软、健忘等症。常服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耳聋左慈丸等中成药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肾阳亏虚:耳鸣而伴有腰酸、畏寒、肢冷等症。常服金匮肾气丸、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中成药或有一定疗效。
心脾两虚:耳鸣而伴有食少、心悸、失眠等症。若选择中成药治疗,可首选归脾丸。
中医药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运用方药、针灸、按摩、导引等疗法治疗耳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此外,耳鸣者要注意保证睡眠、缓解压力、调节情志、加强运动,这些均不失为预防耳鸣的重要措施。
本页关键字:耳鸣 听觉失灵 内耳受伤 髓海不足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四个灭火方治口疮 下一篇:口腔溃疡切不可盲目补维生素与泻火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八月顺时养生:早卧早起 神志安宁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白露养生
- 心喜红,养心常吃红色食物
- 七律.鸡冠花开
-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溶栓
- 馆陶县中医院党委书记武洪民获颁“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全国十大新闻人物荣誉证书
- 馆陶县中医院举行职工子女高考升学欢送会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