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部位养生 --> 常流口水当心脾经出问题

常流口水当心脾经出问题

祖国医学认为成年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表示身体肾虚气虚,其中偏向阳虚。所谓“阳”,就是指身体的机能状态。阳虚人士,肌肉弹力不足,容易松弛,因此睡着后,会张开口,形成口水外流。

口水,每个人都流过。小时候流口水也许是可爱,但长大了还流口水,就成了不可言说的苦恼了。尤其是有些人晚上睡觉流口水,第二天一早总是湿了枕头,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因为睡姿不对。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有可能是脾虚造成的呢?

黄帝内经》中说的明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意思是说,出汗异常可以从心脏上找问题,鼻涕多了要看肺有没有问题,眼泪不正常了从肝上找根源。相应的,口水和唾沫异常就是脾和肾的问题了。还有“脾在液为涎”的记载, “涎”就是我们俗称的口水,意思是说流涎主要是脾的问题。脾气虚了,口唇就易松弛,口水也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

1-2岁的小孩流口水主要是由于唾液腺发育还不完善,属于生理现象,如果2岁之后还存在口水滴答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小儿“脾胃有热”,火热会导致口水较多,不能自控。生理性流涎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功能的完善,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无论是生理流涎还是病理性流涎,均应该保持口周围、下颌、颈部等部位的干燥。

很多大人也存在睡觉流口水的尴尬。祖国医学认为成年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表示身体肾虚气虚,其中偏向阳虚。所谓“阳”,就是指身体的机能状态。阳虚人士,肌肉弹力不足,容易松弛,因此睡着后,会张开口,形成口水外流。这种情况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我们常见到有些老年入的唾液好像特别多,总是管不住地从口角漏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退化,因条件反射明显减慢就会不自觉地出现流口水的现象。老年人多属肾阳虚,当以温补脾肾、健脾益气为主,可以服用常见的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理中丸等成药。也可在上述汤方的基础上加入半夏15~20克,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对老年人流口水有较好的疗效。

既然找到了流口水的病根,那么如何治疗呢?健脾是流口水的有效方法,你要记住一点:只要是长在地里深处的都可以健脾。药粥一般用山药薏苡仁等为基质,并可长期服用。将山药、扁豆、薏米莲子等熬粥吃。可以服用陈夏六君汤治疗流口水:黄芪10克,党参6克,法夏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当归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生姜3片,大枣2枚.乌梅1 0克,炮姜10克,炙甘草6克。或可将益智仁鸡内金研成细粉,每天吃一点,小儿每天0.5克,大人3~6克。

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可。

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随患居饮食谱》中说: “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纲目拾遗》中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大枣: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食用大枣。

健脾:可用山药、白术、薏苡仁、土豆、白扁豆、红薯等,用它们熬粥、炖肉、单煮均可。如果放一点荷叶,醒脾效果会更好。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健脾的小妙法——固齿健脾法。中医认为: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心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此法操作简单,健脾强身,十分方便。这套固齿健脾法最好在上午9 -11点做,因为此时气血流注脾经,能够达到最佳锻炼效果。

伸缩运动。静坐且眼睛半闭,稍微张开嘴,尽量伸出舌头然后缩回,反复做36次,能利用五脏养颜面。

“蛇吐芯”运动。把舌体伸出后向左右来回摆动36次,动作有点像蛇吐芯子。

舌根运动。舌头顺时针、逆时针分别搅拌36次。此法能固齿、健脾胃。

吞津运动。随着上边几个动作的进行,舌下两穴会分泌津液,津液能灌溉五脏,润泽肢体。这时最好吞咽津液,然后双手相搓,手掌擦热后熨面。

老是流口水需检查

首先你不要有精神负担,先到正规医院去检查,针对流口水的原发疾病予以治疗,例如神经官能症、口腔炎症等;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后不要立即就寝,晚饭不要吃得过多或食用过多油腻、黏糯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最后,养成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减少口腔内炎症的发生。另外,睡前也不要做剧烈的运动或过度用脑。

本页关键字:流口水  脾经  脾胃功能失调  肾虚气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脾为后天之本 养好脾脏很关键        下一篇:

>> 返回部位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