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弱贫血,养血安神杞圆膏
我们现在常常听到有人说贫血,有的是小孩出现贫血,有的是妇女出现贫血,有的是老人出现贫血,有的是病人出现贫血。按照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贫血就要补血。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对贫血及其相关病症的论述古已有之。但中医却没有贫血这个词,而是将其列入“血虚”的范畴,将气与血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血虚是由于气虚所致,而血虚又反过来加重了气虚,导致气血两虚。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存在是通过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如血的生成和运行,气不足或气的运动失常,人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而血在中医里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其在人体内运行,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血不足就会导致人体缺乏滋养,表现为口唇、指甲、眼结膜苍白,全身疲乏无力,气短心跳,面色枯萎发黄或者泛白。往往还伴随有头昏、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尤其是在劳累后,这些症状更为明显。
造成血虚的原因很多,一是因为失血过多,如受伤流血过多,女性会因为月经过多而导致血虚;二是身体的缓慢消耗也会导致血虚,比如有的人是工作狂,曰夜劳作不休息,有的人是病猫子,经常生病消耗精气,还有常常发大汗、呕吐、下泻等都会导致血虚。
贫血属血虚症,虚者则应补之。补什么呢?补肝。肝在人体,如同“血库”、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活动所需,维持各脏腑、器官的功能作用。所以《素问》里讲:“眼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爪为肝之华”、肝血虚的话,那么指甲就会显得苍白。在中医里面,讲求身体的阴阳平衡,血属于阴,而气属于阳,肝血虚的话,就无法收敛肝阳,肝之阳气就会上扰,从而使人出现头晕目眩和耳鸣等。
除了补肝,贫血患者还应健脾助运。气血是互生互根的,补血当先补气,气血的生化又需要靠脾的运化,而且补血之品多黏腻,有碍吸收;所以,健脾益气还能够舒塞,帮助吸收。
除了补肝补脾,述要注意养心。我们常说心血,做事费了很多心血,就说明心与血是紧密联系的。心主管血脉,心藏神,心血不足的话,就不能养神。从而会导致心神不宁、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那么对于这种心血亏虚的贫血就需要养心安神。
对于贫血患者,我推荐一道食疗方——“杞圆膏”。
这个方子是明朝刘伯温所载,看似简单,原料只有两味,实际上深得中医之精髓,完全考虑到整体调治的原则;枸杞子又称血杞子,是常用的营养滋补佳品,它味甘,归于肝经、肾经和肺经,具有补肝益肾之功效。其补肝作用对于肝血亏虚自是门当户对,而对肾的补益则对补血来说,又是金宝彩礼。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枸杞子具有提高身体造血功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贫血、营养不良等。龙眼又叫桂圆,也是常用的滋补佳品,入心、脾、胃三经。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其补心作用对于心血亏虚自然是再好不过,而补益脾胃的作用又可以让身体的造血功能增强,对于补血自然有莫大的帮助。所以这个方子,对于贫血患者朋友来说,有着良好的调养功效。
在进行食物补养的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曰常生活,因为血虚体质的人,容易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努力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去东想西想,让心神涣散。还有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血虚体质的人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年时要少看电视、电影,不要每天都泡在网上,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杞圆膏
方源:《摄生秘剖》
用料:枸杞子与龙眼肉等量。
制法:选择红熟枸杞子与龙眼肉一并洗净,放在清水中浸泡半日;将枸杞子与龙眼肉放入锅中,加水用小火煎熬,共煎3次,每煎一次取出汁液;合并3次煎熬,用中文浓缩成膏,用瓷瓶收贮备用。
用法:不拘时频服,每次2~3匙,用温开水调服。
功效:滋阴养血,安神益智。适用于贫血,神经衰弱等。
本页关键字:虚弱贫血 养血安神杞圆膏 杞圆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积湿生热长脚气,赤小豆粥除足癣 下一篇:滋阴补肾黑豆苏木饮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入冬天寒易保暖,干燥上火怎么办?
- 突发心脏不适 中医急救有妙招
- 便秘是顽症,治疗需辩证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