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方法食五谷
1、稻米
为五谷之首,是人类的最主要的粮食,亦是人身体能量的来源,《本草食鉴》记载:“米饭,性甘温、宜煮饭食、益血生津、补中养气、填髓充饥、健脾养胃、调和五脏,不可一日或缺。”稻米能补脾、养胃、滋养、强壮,煮成粥具有补脾、和胃、清肺的功能,对病后肠胃功能较弱者,尤其是口渴、烦热之人适合食用。
2、糯米
质黏柔、性甘温、具补中益气之功。《本草纲目》中提到,糯米,一治自汗不止。方法是:糯米、小麦麸同炒为末,每服3钱,米汤饮下。二治胎动不安,用糯米1两,黄芪、川芎各5钱、水1000ml,煎服。三治虚劳不足及营养不良、体力衰微,方法是将糯米放入猪肚内蒸干,捣作丸子,每日服用。换算1钱=3.75克,1两=37.5克
3、玉蜀黍
即玉米,味甘性平,能调中开胃、利尿除浊,常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或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用法是以新鲜玉蜀黍根和叶45~90克干者18~36克,水煎,1日分2~3次温服。
4、粟米
即小米,味甘、咸,性凉,有补虚损、健脾胃之功。小儿脾虚泄泻、消化不良,用粟米、淮山药共研细末,煮糊加白糖适量喂之。产后体虚,用粟米、大枣煮粥,加红糖食用。
5、小麦
性甘凉,具有养心安神、厚肠益脾之功。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一帖著名的甘麦大枣汤。可治疗因情绪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元气受损,导致神志不安、悲伤欲哭、呵欠不断,以小麦治疗可具良好效果。方法是用小麦1两半,甘草3钱,大枣10枚,水煎分3次服。
6、大麦
甘咸性凉,有和胃宽肠之功。食管癌等所致吞咽困难,可用大麦面成稀糊状后饮用,因其性滑腻、易下咽,能助胃气、恢复体力。平日可饮用烘炒过的大麦放在开水中泡制成大麦茶,不但香气诱人,在进食油腻食物后饮用大麦茶,还可以去油、解腻,达到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7、荞麦
味甘性凉,能降气宽肠、消积开胃,用于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外用治水火烫伤等。李时珍在壮年之时,患肚腹微微作痛,食即泻,泻亦不多,一昼夜好多次,消瘦疲乏2个月,用消食化气药俱无效,有个僧人让他用荞麦面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
8、大豆
性甘凉,具有养心安神、厚肠益脾之功。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一帖著名的甘麦大枣汤。可治疗因情绪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元气受损,导致神志不安、悲伤欲哭、呵欠不断,以小麦治疗可具良好效果。方法是用小麦1两半,甘草3钱,大枣10枚,水煎分3次服。
6、大麦
甘咸性凉,有和胃宽肠之功。食管癌等所致吞咽困难,可用大麦面成稀糊状后饮用,因其性滑腻、易下咽,能助胃气、恢复体力。平日可饮用烘炒过的大麦放在开水中泡制成大麦茶,不但香气诱人,在进食油腻食物后饮用大麦茶,还可以去油、解腻,达到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7、荞麦
味甘性凉,能降气宽肠、消积开胃,用于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外用治水火烫伤等。李时珍在壮年之时,患肚腹微微作痛,食即泻,泻亦不多,一昼夜好多次,消瘦疲乏2个月,用消食化气药俱无效,有个僧人让他用荞麦面作饭,连食三四次即愈。
8、大豆
性甘凉,具有养心安神、厚肠益脾之功。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一帖著名的甘麦大枣汤。可治疗因情绪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元气受损,导致神志不安、悲伤欲哭、呵欠不断,以小麦治疗可具良好效果。方法是用小麦1两半,甘草3钱,大枣10枚,水煎分3次服。
6、大麦
甘咸性凉,有和胃宽肠之功。食管癌等所致吞咽困难,可用大麦面成稀糊状后饮用,因其性滑腻、易下咽,能助胃气、恢复体力。平日可饮用烘炒过的大麦放在开水中泡制成大麦茶,不但香气诱人,在进食油腻食物后饮用大麦茶,还可以去油、解腻,达到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7、荞麦
味甘性凉,能降气宽肠、消积开胃,用于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外用治水火烫伤等。李时珍在
上一篇:青少年如何吃五谷杂粮 下一篇:杂粮泡茶健脾补血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 入冬天寒易保暖,干燥上火怎么办?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