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斩千邪
端午节起源于我国,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构成了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节日。
2001年6月25日(当年的端午节),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端午节”邮票,第二图为“包粽子”。邮票画面为倒挂的蝙蝠、撑开的翅膀以及蝙蝠口中衔着的长命锁,各种五颜六色的吉祥饰物装饰起来的粽子,旁边衬以如意中国结,左边的瓶子中插着菖蒲、艾叶。邮票上出现了菖蒲,这与我国的端午民俗有关。为了护佑健康,许多地方流传着在端午节挂菖蒲、喝菖蒲酒的习俗。
民间用菖蒲防病治病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端午节时值仲夏,气温骤升且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故而疾病易发,因此自古以来民间将五月称为“毒月”。为了辟邪、防病、保安康,人们习惯于在端午节的早晨,将菖蒲、艾叶插在门上、房檐下,意在借助它们挥发的芳香气味驱除蚊虫,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保持居室卫生。
菖蒲为“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蒿、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狭长的叶片呈剑形,插在门口可以辟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江南地区则有在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能更直接地发挥药效,通常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拌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神农本草经》把“菖蒲”列入草部第一味,说明两千多年前它的功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事实上,菖蒲入药历史悠久,功效与作用相当丰富。其性微温,味辛,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化湿和胃的功效。菖蒲狭长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上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