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胸腹症状 --> 噎膈

噎膈

噎膈是吞咽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分而言之,噎指吞咽食物时梗噎不顺,膈乃膈阻不通,饮食不下。

【概念】

噎膈是吞咽障碍的一种临床症状。分而言之,噎指吞咽食物时梗噎不顺,膈乃膈阻不通,饮食不下。噎轻而膈重,噎是膈之始,膈为噎之渐。《千金衍义》曰:。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故可统称噎膈而合并论述。

本症在《内经》中称“膈”、“咽噎”、“膈塞不通”。《请病源候论》则有“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五噎之分。《肘后方》又有“忧膈”、“寒膈”、“热膈”、“气膈”、“蛊膈”等五膈之别。

噎膈与反胃,虽均有呕吐,但概念不同。噎膈病位在食道胸膈之间,胃口之上,食物未曾入胃,以食不下或食入即吐为主症。反胃病位在胃,食巳入胃,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或食后即吐。所以赵献可在《医贯·噎膈论》中日:“噎膈,反胃……各个不同,病源迥异,治宜区别,不可不辨也。”另外,梅核气亦有咽中梗塞不顺感,但无饮食不下之苦,与此症不难辨识。

常见证候

痰气互结噎膈:吞咽梗塞,情志抑郁,失眠多梦,胸膈痞满隐痛,大便艰难,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瘀血内阻噎膈:食入复出,甚则水饮难下,胸膈疼痛,体质消瘦,肌肤甲错,舌青紫,或带瘀斑,脉细涩。

气虚阳微噎膈:饮食不下,泛吐清涎,面色白光白,虚浮,形寒神疲气短,脘腹胀满,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阴虚滓亏噎膈:饮食不下,吞咽梗塞,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心烦胃热,大便干结如羊矢,小溲短赤,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鉴别分析

痰气互结噎膈与瘀血内阻噎膈:二者均为实证,多由情志所伤而致。但前者属忧思伤脾,后者为恚怒伤肝。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湿聚,湿聚则痰生,痰气交阻,胃气不降,食道受阻,故饮食难下,致成噎膈。若因恚怒伤肝,肝气郁结,血随气滞,失于流畅,积瘀不化,阻塞食道,发为噎膈。两证均可随情绪变化而加重。鉴别要点:前者胸膈疼痛较后者为轻,瘀血内阻的舌青紫,脉涩滞与痰气交阻的苔薄腻,脉弦不涩区别较明显。治疗上,痰气互结,宜开部润燥化痰,方用启膈散加减;瘀血内阻,宜养血活瘀开结,方用通幽汤加减。

气虚阳微噎膈与阴虚津亏噎膈:二者均为虚证,多出现于疾病的后期。前者因痰阻与血瘀日久,脾肾两亏,脾气虚则难以运化,肾阳衰则难以温化,气虚阳微不能化津,故泛吐清涎,饮食难下形成噎膈。后者由气郁化火,及久服辛辣燥热之品,消烁胃阴,或酒色过度,耗伤精血。阳明燥土不获濡润,上则食道干枯,饮食难下;下则大肠燥结,便如羊矢。鉴别要点:气虚阳微者有阳虚寒象足征,如形寒面白,泛吐清涎等。治宜温补脾肾,降逆和胃,方用补气健运汤。阴虚津亏者则有阴虚热象可稽,如皮肤干枯,舌红少津,脉细数等。治宜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方用沙参麦冬汤或五汁安中饮加昧。

噎膈一症,历来被视为危重病候。患病初期多属实证,渐至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实者气郁、痰凝、血瘀互为因果,结于食道;虚者不外乎气虚、阴枯。尚有虚实交错者.病情自更复杂,因此临床治疗,徒举一法往往难以奏功。当权衡虚实程度,辨证论治。另外,畅怀无忧亦是促进噎膈转愈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还需忌房事,调饮食,才能更好的提高疗效。

【文献别录l

《杂病广要·膈噎》:“治疗之法,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膈噎之疾,无由作矣。”

《玉机微义》:“夫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膈胸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燥结如羊矢,似属血热;然服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结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者.或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有因脾胃阳火亦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药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若《局方》之惟务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厚味房劳之人,及年高无血者,皆不能疗也。”

本页关键字:噎膈  咽噎  膈塞不通  痰气互结  瘀血内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胁痛        下一篇:反胃

>> 返回胸腹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