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中文网-中医
首页 --> 症状大全 --> 耳鼻喉症状 --> 失嗅

失嗅

失嗅指鼻窍嗅觉减退或嗅觉丧失而言,与鼻塞及鼻涕条目有密切关系。

【概念】

失嗅指鼻窍嗅觉减退或嗅觉丧失而言。《诸病源候论》曰:“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外科大成》称之为“鼻聋”。

本症与鼻塞及鼻涕条目有密切关系,可互相参阅。

【鉴别】

常见证候

肺经风热失嗅:嗅觉减退,鼻塞涕黄,伴有发热、咳嗽、痰多,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胆孵郁热失嗅:嗅觉减退,鼻塞,涕黄浊而有臭味,一般鼻通气后,嗅觉也逐渐恢复,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痰多、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经湿热失嗅:嗅觉减退或消失,涕多黄稠而有臭味,鼻塞兼有头重头痛,咳嗽痰黄,脘腹胀闷,胃纳不佳,大便粘滞不爽,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肺脾两虚失嗅:嗅觉差,鼻涕粘白,鼻塞,时轻时重,头昏而胀,气短懒言,全身倦怠,食少腹胀,舌苔薄白,脉缓。

血瘀阻肺失嗅:嗅觉减退或消失,鼻塞,或有鼻涕。伴有头昏而闷,头痛较剧,咳嗽。舌苔薄、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气血两亏失嗅:嗅觉丧失,不闻香臭,鼻窍通气尚可,或微觉不利,少涕,全身可伴有头晕,心慌气短,全身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鉴别分析

肺经风热失嗅、胆腑郁热失嗅与脾经湿热失嗅:三者皆属实热证,前者属表证,后两者为里热证。肺经风热证,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郁久化热,热窒鼻窍所致。胆腑郁热证.为邪热入里,客于胆经,郁而化火上犯鼻窍而成。脾经湿热证,因湿热困于脾土,致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鼻窍不利。三者失嗅的共同特点是:皆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其嗅觉失灵的程度多随鼻塞、流涕的变化而改变。不同点是:风热者.起病急,病程短,多伴有发热、咳嗽等外感风热之象,嗅觉减退往往因鼻窍不利而引起。胆腑郁热,脾经湿热,多因涕多、痰盛、呼吸不利而致嗅觉减退。风热者治宜祛风清热,方用苍耳子散合桑菊饮加减,胆腑郁热治宜清胆泻热,方用龙胆泻肝汤,脾经湿热,可用黄芩滑石汤。

肺脾两虚失嗅:肺主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为肺母,脾虚则不能散精于肺,致脾肺两虚,津微不能上荣鼻窍,故嗅觉减退,甚则失嗅。偏于肺气虚者,治宜温补肺气而散风寒,方用温肺止流丹。如无涕鼻干者,应养阴润燥,方用清燥救肺汤。偏于脾虚者,治宜补中益气,培土生金,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血瘀阻肺失嗅:多因邪毒滞留鼻窍、迁延日久,或鼻受外伤致气滞血瘀,窍络阻塞,气血无以上荣,故不知香臭,治宜调和气血,行滞化瘀,方选当归芍药散。

气血两亏失嗅:索体气血两亏,鼻窍失于濡养,经脉不充,故嗅觉丧失,不闻香臭,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减。

本症可分虚实两类.实证与鼻塞及鼻渊有关,因风、热、湿邪阻滞为多见,病位以肺、脾、肝胆为主.治疗较易。血瘀与气血虚者,多因毒邪侵袭,迁延日久所致,其治亦较困难。

【文献别录】

中藏经》:“肺风之状,胸中气满,冒闷,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孙氏姑,鼻不闻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病,友人缪仲淳为处方,每服用桑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然通矣。”

本页关键字:失嗅  鼻窍嗅觉  肺经风热  肺脾两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喉痒        下一篇:鼻臭

>> 返回耳鼻喉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