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嗅
【概念】
失嗅指鼻窍嗅觉减退或嗅觉丧失而言。《诸病源候论》曰:“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外科大成》称之为“鼻聋”。
本症与鼻塞及鼻涕条目有密切关系,可互相参阅。
【鉴别】
常见证候
肺经风热失嗅:嗅觉减退,鼻塞涕黄,伴有发热、咳嗽、痰多,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胆孵郁热失嗅:嗅觉减退,鼻塞,涕黄浊而有臭味,一般鼻通气后,嗅觉也逐渐恢复,同时伴有发热、头痛、口苦、咽干、痰多、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经湿热失嗅:嗅觉减退或消失,涕多黄稠而有臭味,鼻塞兼有头重头痛,咳嗽痰黄,脘腹胀闷,胃纳不佳,大便粘滞不爽,溲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肺脾两虚失嗅:嗅觉差,鼻涕粘白,鼻塞,时轻时重,头昏而胀,气短懒言,全身倦怠,食少腹胀,舌苔薄白,脉缓。
血瘀阻肺失嗅:嗅觉减退或消失,鼻塞,或有鼻涕。伴有头昏而闷,头痛较剧,咳嗽。舌苔薄、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气血两亏失嗅:嗅觉丧失,不闻香臭,鼻窍通气尚可,或微觉不利,少涕,全身可伴有头晕,心慌气短,全身乏力,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鉴别分析
肺经风热失嗅、胆腑郁热失嗅与脾经湿热失嗅:三者皆属实热证,前者属表证,后两者为里热证。肺经风热证,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郁久化热,热窒鼻窍所致。胆腑郁热证.为邪热入里,客于胆经,郁而化火上犯鼻窍而成。脾经湿热证,因湿热困于脾土,致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鼻窍不利。三者失嗅的共同特点是:皆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其嗅觉失灵的程度多随鼻塞、流涕的变化而改变。不同点是:风热者.起病急,病程短,多伴有发热、咳嗽等外感风热之象,嗅觉减退往往因鼻窍不利而引起。胆腑郁热,脾经湿热,多因涕多、痰盛、呼吸不利而致嗅觉减退。风热者治宜祛风清热,方用苍耳子散合桑菊饮加减,胆腑郁热治宜清胆泻热,方用龙胆泻肝汤,脾经湿热,可用黄芩滑石汤。
肺脾两虚失嗅:肺主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为肺母,脾虚则不能散精于肺,致脾肺两虚,津微不能上荣鼻窍,故嗅觉减退,甚则失嗅。偏于肺气虚者,治宜温补肺气而散风寒,方用温肺止流丹。如无涕鼻干者,应养阴润燥,方用清燥救肺汤。偏于脾虚者,治宜补中益气,培土生金,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血瘀阻肺失嗅:多因邪毒滞留鼻窍、迁延日久,或鼻受外伤致气滞血瘀,窍络阻塞,气血无以上荣,故不知香臭,治宜调和气血,行滞化瘀,方选当归芍药散。
气血两亏失嗅:索体气血两亏,鼻窍失于濡养,经脉不充,故嗅觉丧失,不闻香臭,治宜补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减。
本症可分虚实两类.实证与鼻塞及鼻渊有关,因风、热、湿邪阻滞为多见,病位以肺、脾、肝胆为主.治疗较易。血瘀与气血虚者,多因毒邪侵袭,迁延日久所致,其治亦较困难。
【文献别录】
《中藏经》:“肺风之状,胸中气满,冒闷,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孙氏姑,鼻不闻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病,友人缪仲淳为处方,每服用桑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然通矣。”
本页关键字:失嗅 鼻窍嗅觉 肺经风热 肺脾两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