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唇病证概述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岩肿,因其外形似蚕茧而得名。本病多发生于下唇,为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覃状突起,溃烂后翻花如杨梅。茧唇是常见的口腔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所有口腔肿瘤的第3位。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岩肿,因其外形似蚕茧而得名。本病多发生于下唇,为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覃状突起,溃烂后翻花如杨梅。茧唇是常见的口腔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所有口腔肿瘤的第3位。
早在16世纪,祖国医学对于唇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就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有一段关于茧唇的症状和治疗的论述。“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内经》云:“脾气开于口。”又云:“脾之荣在唇。但燥则干,热则裂,风则困,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定名曰茧唇也。”这是说明本病的命名依据。
对本病的基本形态本书有这样的论述,“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的演变过程是:“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心思太过,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炽,传授脾经,或食酿酒厚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从而应用脏腑生理病理观点,说明了唇部恶性病变与脾、心、肾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应用脏腑辨证的观点辨治本病症的法则。这一基本原则是“补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以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疡医》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认为茧唇与脾肾亏损有关,而且还提出了肝火、胃热、风热、气虚等病因病机和治则方药。陈实功《外科正宗》进一步强调了本病与饮食的关系。并创造了艾灸法和贴蟾酥饼膏等外治疗法。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将本病分为津伤、气实、虚火三种类型,分别应用生津润燥、泄热通便、滋水养阴等疗法。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的独特见解。
上一篇:茧唇的诊断要点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雪养生
-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位老中医
- 治落枕 揉手背
- 冬吃荠菜有滋味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